宜昌東部產業新區(白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
為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市委關于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要求,構建“一城一區”空間發展格局,宜昌高新區圍繞發展目標,積極推進東部產業新區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全市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2023年12月19日,《宜昌東部產業新區(白洋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市政府批復實施,標志著宜昌東部產業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拉開帷幕,未來產業新區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總體規劃效果圖
目標定位
在大戰略、大格局中找準方位,規劃將東部產業新區打造成為“長江智造灣、產城融合示范區、世界級產業集群承載地”。
規劃秉承“綠色低碳固本底、產城融合促平衡、遠近結合有彈性”的理念,合理布局工業區、生活區和生態空間,形成了“一片五園區”的空間結構。“一片”是指產城服務片,圍繞產業工人需求提供完善、便捷、均衡的綜合服務片區;“五園區”分別指沙灣產業園區、新型產業園區、田家河產業園區、姚家港產業園區和宜荊荊合作園區。規劃人口規模約20萬人,規劃建設用地約115平方公里。
產業布局
東部產業新區重點聚焦現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兩大主導產業,著力構建“2+N”產業體系。一是做強現代化工新材料。加強與猇亭、宜都協作,推動園區橫向分工,做強細分領域,共同打造世界級磷系新材料產業集群;二是做優新能源及高端裝備。依托現代化工新材料,聚中游拓下游,構建新能源全產業鏈,強化與安福寺、鴉鵲嶺的產業聯動,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打造千億級焦柳產業帶。

空間結構規劃圖
“五大園區”是產業新區作為宜昌大美產城的基石。西側臨江而建的沙灣產業園區,聚焦現代物流,以白洋港為核心,通過公鐵水空管等多式聯運體系,將宜昌與世界緊密鏈接。溯溪而上,依山傍水的新型產業園區向谷生長,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等創新型產業功能,將成為宜昌東部產業新區創新研發、產業孵化的強力引擎。田家河化工園區和姚家港化工園區依托邦普、宜化、三寧等頭部企業,著力做強精細化工細分領域,推動磷化工向新能源電池材料和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磷酸鹽等方向的升級;前瞻布局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宜荊荊合作園區是宜荊荊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宜昌高新區精細化工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預留地。
綜合交通
圍繞“銜接兩荊、快達三市、密聯主城、貨運通達”交通發展目標,加強東部產業新區內外交通聯系,重點謀劃:以白洋港為核心,協同周邊機場港口鐵路公路,進一步完善壩下多式聯運體系;推進建設市域軌道交通R1線,加強東部產業新區與主城、枝江、宜都聯系,實現“半小時通勤圈”;構建“三橫三縱一連”區域高速公路網和“三橫四縱”區域快速路網體系;按照“客貨分離”的發展思路,構建“焦柳鐵路為主+干線公路為輔”的物流體系;規劃形成“組團式、七橫九縱”內部骨架路網結構,構建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
公服配套
圍繞產業新區定位,規劃重點構建由“1個產城服務片+2個產業小鎮+8個工業鄰里中心”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其中產城服務片圍繞20萬人的生活配套需求,集中布局區域級、分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構建3個15分鐘生活圈,23個5至10分鐘生活圈,合理配置社區生活圈公服設施,促進產城融合。近期重點建設顧家店、雅畈兩個產業小鎮作為支撐補充,抓好“好房子、好酒店、好服務、好環境”四好工程,進一步強化公服配套建設,滿足產業工人吃住游購娛多樣化需求。

產城服務片效果圖
藍綠空間
依托現狀水系分布及地形條件,結合宜昌市水系連通方案,規劃整體形成“一江三河兩湖十庫三濕地”的藍網結構,在優先保障水安全前提下,實施“四水連通、引水入城”工程,貫徹落實生態先行的城市建設理念。

四陵坡公園效果圖
圍繞“綠滿新城”發展目標,規劃構建“六廊串九園”的綠網結構,提出了綠廊滲透、綠道串聯、公園散布三大舉措,其中綠廊滲透充分利用組團間隔及山體水域打通6條山水通廊;綠道串聯構建了由區域綠道、城區綠道及單元綠道組成的三級綠道體系,貫通45公里濱江碧道;公園散布構建由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及游園組成的三級公園體系,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
近期建設
藍圖已繪就,實干贏未來。為加快推動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成勢見效,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優美、設施齊全的東部產業新區,實現“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總體工作目標,規劃遵循“產人城”的邏輯,按照公服配套先行、基礎設施先行、生態環境先行、招商引資先行的原則,科學制定開發建設計劃,近期(1至5年)圍繞產業做大做強,中期(5至10年)推動人口集聚提升,遠期(10年以上)打造產城融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