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關注宜昌:“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
2月12日,大年初三下午,湖北省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鄧永煌、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的徐海賓一行,驅車來到伍家崗區伍家鄉南灣村,查看斗笠撇山體滑坡情況。

地災防治人員在斗笠撇隱患點查看記錄裂縫計數據并進行現場分析
“這個點規模約1.4萬立方米,威脅區范圍面積0.8萬平方米,主要威脅對象是坡腳居民點的10戶人家,共48人。”鄧永煌一邊沿著山坡往上爬,一邊向記者詳述斗笠撇山體滑坡的情況。據他介紹,臘月時監測站已經安排鄉里的網格管理員和村里的監測員做了常規巡查,但因為之后出現雨雪冰凍天氣,加上近幾日氣溫大幅回升,冰雪消融容易誘發風險,因此趕緊過來看看,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經過十來分鐘的攀爬,大家來到設置無限拉繩裂縫計的監測點,鄧永煌和徐海賓蹲下身來仔細查看設備運行情況,并進行了相關技術指標、數據的記錄。“最近幾天數據總體比較平穩,這個點的山體目前沒有發現明顯變形。”經過快速交流分析,兩人基本確認山體未發生位移的情況,判斷該隱患點在短期內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小。
鄧永煌松了一口氣,隨后向記者介紹,2023年宜昌市共排查發現地質災害隱患4473處,在修訂完善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等8項制度和重點環節工作指引的基礎上,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督促指導各地各部門全部落實了安全管控或綜合治理措施。“排查如此多的隱患點,基本的依靠力量是3349名‘四位一體’人員,以及駐守一線的37名地質專家。”他告訴記者,宜昌還組建了86名專家組成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強化技術支撐。據統計,全市2023年共出動2.27萬人次,巡排查隱患1.37萬點次。
徐海賓表示,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宜昌目前采用“人防+技防”,以更好地提高地災防治的科學性和風險排查的及時性。他介紹,除了裂縫計等儀器設備,宜昌還上線了專門的App,便于監測站實時了解、掌握情況,進行分析研判。
下山的路上,多年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鄧永煌說,他和監測站同事們,以及其他技術支撐單位的人員,平均每年有至少十幾次巡回檢查,有的時候僅一個點就需要爬山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對體力、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驗。雖然地質災害發生率較低,但一旦發生則可能意味著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所以堅持和堅守非常重要,“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
來到村口,鄧永煌、徐海賓聯系了村里的監測員楊開榮,現場比對了之前一周下雪期間開展現場監測時實時傳輸的監測照片。楊開榮很是奇怪地問鄧永煌怎么又來了,得知是因為雪后轉晴放不下心時,感慨地說:“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是真的把老百姓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