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一礦一策”編制生態修復方案 322家礦山重披綠裝
“這200多畝轉型利用修復的土地栽種了高粱、黃豆,郁郁蔥蔥的一大片綠色,讓人看了十分愜意。”近日,在位于宜都市五眼泉鎮龍口子村關閉轉型的鷹子石建筑石料礦山處,五眼泉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所長袁道榮指著眼前生態修復后的礦山說道。

經過整治修復后的鷹子石建筑石料礦山郁郁蔥蔥。三峽日報記者 龔昌俊 攝
鷹子石建筑石料礦山于2020年底到期關閉后,市場主體以土地再利用,進行了人工復綠,打造了以“礦山生態修復+現代農業采摘旅游”的生態修復模式。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生態修復科科長劉翔介紹,近年來,宜昌市大力推動礦山生態修復,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推進礦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宜昌市在建和生產礦山129家,停產和過期礦山193家,已全部納入生態修復監管范圍,按清單化落實生態修復任務。
通過廣泛征求縣市區和礦山企業相關人士意見,出臺了《宜昌市礦山生態修復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技術指南,全面梳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流程,重點從修復類型、修復階段、修復方式、修復功能、修復目的等方面研究制定管理工作標準,實現從修復方案設計、修復項目實施、竣工驗收、后期管護等礦山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
對在建和生產礦山、自然恢復類礦山、工程治理類礦山,“一礦一策”編制生態修復方案,壓實礦山企業主體責任,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工礦廢棄地再利用方向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全面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堅持一線工作法,組織市級專家組深入礦山現場指導生態修復,嚴禁以生態修復之名行非法采礦、非法銷售礦產品之實,并根據修復進展,適時進行現場驗收,限時完成問題整改,明確管護責任,確保礦山生態修復成效。
探索產業融合、價值轉化的生態修復路徑,涌現出了以“礦山生態修復+高山蔬菜中藥材種植”為特點的夷陵區樟村坪鎮黃家河磷礦,以“礦山生態修復+研學科普教育”為特點的宜都市陳家河煤礦,以“智慧礦山、綠色礦山”為特點的夷陵區挑水河磷礦和興山縣樹崆坪磷礦等一批生態修復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