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丨守牢底線紅線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實現土地提質增效

守牢底線紅線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實現土地提質增效
——《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心得體會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 劉文
《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是自然資源工作的理論源頭和實踐支撐,對自然資源工作作出一系列總體謀劃,為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節約資源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必須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當前,城市化已從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增效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發展階段,必須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促進城市發展用地從增量依賴向存量挖潛轉變,推動土地開發利用由“新增為主”向“增存并舉”轉變,從過去著力解決“有沒有”【主要是加快建設,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問題,轉向解決“好不好”的【主要是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問題。
一、守牢底線紅線,強化剛性管控
(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耕地管護質效。202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從法律層面強調,在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下進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耕地。要堅持把耕地保護擺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全市432萬畝耕地和35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2024年以來,國家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考核、占補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性調整,要圍繞“以補定占”,挖掘耕地潛力,優化空間布局,積極探索“林耕置換”“園耕套種”有效路徑,提升質量,做大總量。同時,采取“長牙帶電”的硬措施,推動黨中央有關耕地保護決策部署在基層一線落地落實。
(二)嚴守土地政策紅線,落實土地用途管制。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化農村改革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能改下去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即將批復實施,同步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統籌管理制度。經法定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嚴格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堅持落實“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數字化建設,加強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應用,優化“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數字化轉型。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上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三生”空間和“三線”管控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嚴守土地政策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堅決落實禁止個人買地建房相關要求。
二、優化空間布局,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一)扛牢政治使命,引導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首站到宜昌,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規矩,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宜昌肩負著“一江清水東流”的政治使命,長期以來化工都是宜昌的傳統優勢產業(化工產業產值曾占全市工業產值的近1/3、占全省化工產值的近1/3),自2018年起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沿江1公里范圍內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全市精細化工占化工產業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2023年的40%以上,實現由“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的轉變,在全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考核中實現“三連冠”。
(二)做綠主導產業,引領產業聚集發展。加快培育產業新動能,推動傳統化工產業向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裂變升級,形成“3(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特種高端裝備等3大制造業產業)+2(大數據及算力、文化旅游等2大服務業產業)”主導產業格局。牢固樹立“集中才有規模,集約才有效益”的理念和全市“一盤棋”思想,進一步優化宜昌市的國土空間格局、重點功能片區和主導產業體系,推動土地要素統籌高效開發利用。
按照“重工業向東、大健康及旅游居中、數字經濟適用地布局”的中心城區“3+2”主導產業布局思路,推動現代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向東部產業新區布局,“宜荊荊”磷化工、“荊襄宜十”綠色循環電池等優勢產業集群,推進“當枝松宜東”百強聚集區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圍繞中央綠心,沿柏臨河兩側布局,食品飲料產業沿小鴉路布局,形成“十”字形大健康產業帶;數字經濟產業依托資源要素適地布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三、多策并舉,促進土地提質增效
(一)強化試點成效,壓實存量處置責任。為盤活利用存量土地,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宜昌市爭取自然資源部將宜昌列入全國43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之一。以低效試點為契機,編制完成《宜昌市中心城區低效用地專項規劃》,建立低效用地認定標準,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分布情況,1653宗8.74萬畝低效用地數據精準上圖入庫;中心城區劃定71個再開發規劃單元,確定9個重點實施單元。2024年,全市32個項目2505畝低效用地項目開工建設,2025年中心城區計劃開發利用2000畝低效用地。綜合測算,宜昌市中心城區至2027年試點期末,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為4-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1-1.5(約2000畝)平方公里。宜昌市政府將存量消化處置量納入各縣市區經濟運行季度考核,對縣市區存量消化情況進行季度排名,壓實各地政府消化處置存量土地責任。年終對各縣市區畝均GDP增速、畝均稅收增速、GDP地耗下降率進行考核,評價結果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
(二)強化政策供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為引導資源向“快、好、高”的地區和產業項目傾斜,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土地和礦產資源提級統籌管理的意見》《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意見》。為推動危舊改試點工作,以“滿足安全、因地制宜、優于現狀”為原則,出臺《關于強化危舊改房屋改造試點項目規劃支撐和用地保障的若干措施》《用地預申請工作流程(試行)》。為盤活低效零星土地,出臺《關于規范協議出讓零星土地管理的通知》,加速零星用地以協議方式出讓。針對城區商業設施用地過剩,探索出臺《宜昌城區存量商業服務業用地規劃用途優化調整工作方案》,已完成2宗109畝“商改住”項目用地出讓,實現出讓收入8.63億元。為推動盤活閑置低效用地“動起來”,出臺《關于推行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預告登記轉讓制度的通知》,探索“預轉讓”,支持按照先投入后轉讓,待開發投資總額達25%以上再辦理不動產轉讓登記。為加快推動新中心建設,出臺《推進宜昌城市新中心土地集中集約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見》。強化頂層設計,在土地資源利用上創造新路徑,摸索新方法,機制措施上細化“施工圖”。
(三)強化部門聯動,實現效益綜合評價。嚴格合同管理,土地供應后因企業自身原因超過約定開工時間滿一年造成土地閑置的,稅務部門會同自然資源部門依法追繳土地閑置費;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報經有批準權限的人民政府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供應后因企業自身原因未按期竣工的,每延期一日,追繳出讓價款總額1‰的違約金。經信部門會同招商等部門根據投資強度、容積率、畝均稅收等“3+x”指標開展工業項目達產復核,初次復核不通過的項目,限定1年內進行整改,整改后仍達不到標準的,納入低效用地數據庫管理。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部門建立全市統一低效用地數據庫,將低效用地較為集中、土地再開發價值大的地塊納入年度實施計劃,提交市級審議后推進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統籌好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的關系,把節約資源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提質增效,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