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江南三分智 化為峽江萬里春——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系統蘇州大學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成果匯報交流活動圓滿舉行
5月8日,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組織開展蘇州大學綜合能力提升培訓成果匯報交流,局領導、相關科室負責人及全體學員齊聚一堂,共話“蘇州經驗”轉化路徑,為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凝聚青年力量。
一、培訓回顧:帶著問題去,滿載收獲歸
四月下旬,全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系統50名青年干部赴蘇州大學開展為期一周的培訓。此次培訓創新采用“問題導向”模式,學員帶著工作實際問題,通過專題課程、實地調研、研討交流等形式,近距離學習蘇州在耕地保護、城鄉規劃、生態環保、數字賦能等領域的先進經驗,實現視野拓展與思維革新。
二、成果匯報:解碼蘇州經驗,謀劃宜昌實踐
?。ㄒ唬┱n題小組匯報

五個學習小組的學員代表分別圍繞“蘇州經驗是什么”,系統解讀蘇州在國土空間規劃、古城保護等領域的創新做法:
陳晨:蘇州之行,直觀的感受了蘇州四十年如一日的規劃傳承,平江路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蘇州工業園“產業園區—科創社區—宜居城區”三級空間體系以及“產、城、人”的深度融合,我將把本次所學所看所思所悟轉化到推動宜昌“強產興城聚人”的實際工作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張成城:蘇州二十年的實踐表明,經濟發達地區實現了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動態平衡,要學習蘇州永遠走在前列的創新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科學規劃和運用科學技術引領城市發展的前瞻思維,因地制宜為宜昌發展助力添彩。
趙姝舒:此次研學讓我們見證了姑蘇"保護與發展"的辯證智慧,以科學規劃守護古城肌理,以非遺活化煥新城市靈魂,宜昌要借鑒蘇州經驗,因地制宜,同步實現歷史風貌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完美共生。
李炎:蘇州常熟支塘鎮產業園運用聯合盤活模式,建立“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機制,政府收儲連片低效地塊,通過“帶方案出讓”引入專業產城運營商開發運營,提高低效用地再開發的效率和質量,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王振遠:蘇州的實踐表明,數字賦能是破解資源約束、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路徑。宜昌作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主力軍,需以 “對標先進、敢為人先” 的決心,將“蘇州范式”與本地特色深度融合,夯實數字底座,解決數據共享與技術應用的“卡脖子”問題。
?。ǘW員分享發言
學員結合自身崗位,暢談“深刻啟示有哪些”:

余好:蘇州城市規劃巧妙融合古今智慧,以“一張藍圖繪到底”強大定力保護延續“雙棋盤”城市格局。古城水巷肌理完整保留,工業園區展現產城融合典范。蘇州經驗教會我們,“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才是科學的發展之道。
張聆玲:學習蘇州經驗,學的不只是規劃和基建升級,更重要的是學習發展理念,在工業園區的發展中,一以貫之地堅持園區規劃和產業規劃,做到三心合一:錨定方向一抓到底的決心、招商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耐心和專業化隊伍精準化服務的細心,更好實現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
熊思嘉:此次蘇州之行收獲頗豐,思考與體會有以下三點:政策執行破“守紅燈”定式,轉“開綠燈”主動作為;政策制定敢闖善試,以試點破局、由點及面;數字賦能從“善用”進階“擅用”,促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
張雯琪:此次研學之行,我深刻領悟到城市的發展絕非簡單的“復制”,而是要以創新思維破解要素制約,將先進經驗因地制宜轉化運用,在宜昌實踐中找尋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平衡點,既推動城市建設,又保留城市記憶。
徐珊珊:此次培訓讓我領悟到要深化“財業融合”,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經濟運行監測平臺”經驗,構建數據驅動的資源價值評估體系;要通過資源整合、結構調整來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提升整體效益。
三、展望未來:以學促干,答好時代命題
此次匯報會既是培訓成果的“驗收單”,更是干事創業的“動員令”。全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系統青年干部將以此次培訓為起點,以飽滿的熱情和務實的行動,把“蘇州密碼”轉化為“宜昌答案”,在嚴守底線中創新突圍,在知行合一中錘煉本領,在新征程上展現“青年擔當”!
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劉文強調,一是以“內因主導”把握成長主動權。二是以“輸入—思考—輸出”構建能力閉環。三是以說寫行夯實干事創業根基。四是以“鷹之精神”詮釋責任擔當。青年干部當以內因驅動成長,以閉環提升能力,以實干彰顯擔當,在個人蛻變與團隊共進中,讓青春在服務大局中綻放光彩。
局黨組書記夏文翰以“理想信念是根魂、學習成就未來、爭做挺膺擔當者”為核心,寄語青年干部將個人理想融入事業發展,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直面挑戰,把蘇州經驗轉化為“宜昌實踐”,在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中書寫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