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空間“向下生長”,帶來哪些改變?
近日,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正進行系統外排水管網施工,預計今年底竣工投入運行;國貿“南北樓地下融通”項目正加緊施工,將帶來該商圈消費場景嬗變;在東辰體育公園地下健身綜合館,不少市民前來游泳、打乒乓球、羽毛球和籃球……
近年來,宜昌探索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通過立體化、復合化利用,為市民提供了舒適便捷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立體開發 構建高效空間利用體系
在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現場,地上的樓梯間、風井等設施已建成。
宜昌水管家公司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負責人楊浩淼介紹,該項目向地下拓展空間,同步建設治水、護綠、停車設施,目前項目主體結構已完工。
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是我市排水管網體系中最大的單體建筑。項目占地面積5563.4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551.5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24.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11126.84平方米,項目最深處位于地下17米。

▲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地面施工現場。
該調蓄池系統項目采用全地下式布局,負二層規劃為調蓄池,總容積達2.1萬立方米,用于收集溢流污水;負一層規劃為停車場,設置了74個地下停車位,以緩解周邊密集區域停車壓力;地上僅保留樓梯間、風井等必要設施,其余全部復綠,與濱江公園景觀融合,實現“還綠于民”。

▲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地下停車場電梯入口處。
項目通過立體開發模式,聚焦排水老化、停車短缺等痛點,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實施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規劃,通過垂直功能分層、全周期同步開發,構建出“平面分區+立體疊加”的高效空間利用體系。
拓展場景 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臨近中午,宜昌國貿北樓負一樓的輕餐區生意火爆,涼皮、拌飯、火鍋等店鋪前排起了長隊;國貿優選超市熟食區和生鮮區,前來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
宜昌國貿地下商場通過優化消費場景,為顧客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增強了該商圈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而地下商場外,國貿南北樓地下融通項目工地上,建設人員為早日將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干得熱火朝天。
根據項目規劃,建設的國貿南北樓地下空間將國貿南北樓負一、二層互聯互通。國貿南北樓地下空間貫通后,國貿商圈的地下空間得到拓展,可新增近200個泊車位,打通國貿地下交通環線,車輛進出更為便捷順暢,實現智能泊車、反向尋車,大幅提升商業空間的承載能力。
該項目在建設中將全面升級電梯、空調、水電、管網、消防等十五大運營系統,參照國內一線城市頭部購物中心,對標AI時代消費者需求,全面提升消費場景的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未來,國貿商圈將有夷陵廣場520婚慶街區、夜消費街區、數智潮玩街區、地下商業街區四大主題街區,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據介紹,城區除了國貿商圈地下商業街區,還有CBD購物中心、宜昌吾悅廣場、卓悅廣場、水悅城等地下商業街區。這些地下商業街區具有休閑娛樂、餐飲購物、服飾百貨、文化旅游等消費場景,給市民帶來了便捷、舒適的消費體驗。
深挖潛能 提升空間要素配置效率
“今天帶孩子來東辰體育公園乒乓球館打乒乓球,讓孩子學習之余鍛煉一下身體,提高孩子的協調性與反應力。”家住東辰體育公園附近的李女士說。
東辰體育公園在建設時因地制宜,巧用坡度高低差建設了一座全民健身綜合館,地面是足球場,地下負三層是游泳館,負二層有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負一層有體能訓練館和中餐店。
東辰體育公園物業部負責人李發強介紹,地下運動場館使用面積有1.5萬平方米,通過立體化利用,為市民提供了健身好去處。

▲在東辰體育公園地下健身綜合館,不少市民前來打羽毛球。三峽日報記者 龔昌俊 攝
在城東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一輛輛汽車通過智慧停車場識別設備實現“自動抬桿”后,駛入地下停車場。

▲城東公園地下停車場入口處綠樹成蔭。
地下停車場空間寬敞,車輛通行通道干凈整潔,停車場內大約有50多個停車泊位。
停車場的上面是城東公園,公園里綠樹成蔭,綠意盎然。通過利用立體空間立體開發利用,地上綠地和地下停車場的建設實現“一舉兩得”。

▲城東公園地下停車場車輛入口處。
在青島路小學地下停車場可以看到,地下停車場的上面是青島路小學運動場。課間,孩子們在操場上愉快地奔跑和玩耍,地下停車場一輛輛汽車有序停靠,有序進出。該地下停車場建筑面積為2966平方米,施劃了85個停車泊位,有了這個地下停車場,附近的停車難題得到化解。
近年來,宜昌市積極探索廣場、公園綠地、中小學等地下空間資源復合利用,打造“立體化城市”,讓一塊塊土地的利用空間翻倍,不僅打造了綠地、運動場、停車場,而且新增停車位約3000個;在城區交通要道、商業繁華地段通過拓展地下空間,建設了方便市民出行的地下通道,有的地下通道還將BRT公交站和超市連通;在各商業中心通過向地下要空間,打造地下商業街區,豐富了市民的消費場景。
三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王磊認為,城市地上空間有限,地下空間潛力巨大,合理開發地下空間,有利于提升空間要素配置效率。宜昌通過立體化、復合化利用地下空間,顯著提高了單位土地承載力和產出效益,有效緩解了基礎設施老化、停車難等問題。這不僅創造了高質量的商業消費供給,釋放了消費潛力,還拓展了公共服務,以智慧城市促精明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