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持續推進長江兩岸生態修復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圍繞長江流域展開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整體修復與防治,持續推進長江兩岸生態保護與修復。
一是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0年12月啟動《宜昌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統籌分析宜昌市全域生態環境情況,全面梳理和分類統計生態環境問題,劃定生態修復范圍,按照破壞程度及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難易程度,制定計劃,落實修復措施。
二是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通過削坡整形,消除修復區各類地質環境隱患,改善修復區及附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廢棄露天礦區生態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恢復植被,完成生態重建,提高了修復區植被覆蓋程度,有效防治巖土侵蝕和水土流失。截止2021年2月底,全市長江干支流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完成29個,完成恢復治理面積167.03公頃,完成率94%。
三是助力全面完成長江沿線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經過有效治理,保護受威脅群眾500余人,防止水土流失面積4.04平方公里,區域內及周邊生態系統明顯改善;建立健全了防災減災體系,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因地質災害造成群死群傷的風險顯著降低。
四是推動磷礦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和綠色礦山建設。2017年底,省政府批準了宜昌市夷陵區、遠安縣、興山縣磷礦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2020年,宜昌市夷陵區、興山縣納入全國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名單。到2020年底,全市42家大中型礦山中有34家完成綠色礦山創建,其中25家進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庫;小型礦山中有4家完成創建。
五是謀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組織宜都等4個縣市成功申報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項目建設總規模48.45萬畝,總投資17.33億元。“十四五”期間,按十四條河流流域謀劃宜昌市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項目總建設規模150萬畝以上,總投資100億元,該項目涉及10個縣市區,主要圍繞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展開。目前,秭歸縣和遠安縣正在積極組織項目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