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項目落地,湖北省“自然資源十條”出爐!
近日,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出臺10條措施,從重大項目要素保障、降低企業用地成本、用地審批提質增效、項目包保服務等方面,強化保障服務,千方百計推動項目落地。
一是優化留足發展空間。省級及以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在明確具體選址和規模的情況下,加大爭取核減力度,優化布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預留通道。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區范圍內,因農村道路、溝渠、農村居民還建及相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等情形,確實無法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可按不超過項目區內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0%的比例,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
二是全額統籌用地指標。更新存量建設用地“招商地圖”,實行“云上選地、供地”。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所需規模指標和計劃指標先行預支,全額保障。急需動工建設的地方民生項目,市縣補充耕地指標暫時難以落實、且當地有償還能力的,可申請借用省統籌補充耕地指標。
三是全面保障用礦需求。繼續加大建筑石料礦業權投放力度,對計劃年內開工的重大項目建設需新設大型石料采礦權的,采礦權出讓不受年度出讓計劃限制。允許建設項目征地紅線范圍內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石料直接用于本工程建設,無需辦理采礦許可。
四是創新土地配置方式。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應,鼓勵同一地塊內工業、倉儲、研發、辦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鼓勵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于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農業十大產業鏈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對使用符合條件的存量工業項目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配套建設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的用地面積占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積占比上限相應提高到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
五是持續推進審批提速增效。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開通用地審批重點項目“綠色通道”,除原則性問題外,允許“邊組邊審,容缺受理”。涉及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補償短期內確實難以協商一致的,在建設單位說明已與礦業權人就壓礦補償問題進行協商、所在地人民政府承諾做好壓礦補償協調的前提下,可先行辦理用地審查手續,在協議簽訂、完成壓覆礦產資源審批后發放用地批文。
六是大力降低企業用地用房成本。出讓土地允許1年內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特殊項目2年內繳清),首次繳納比例不低于50%;采取先租后讓、租讓結合方式供地需交納的土地租金可延期至6個月內繳清;租賃國有土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困難企業可申請減免不超過12個月的土地租金。
七是優化不動產登記便民服務。企業辦理不動產登記時,實行告知承諾制,嚴格落實小微企業免收不動產登記費。深化“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改革,全面推廣水電氣一體化過戶,提升網辦覆蓋面和便利度。設置企業綠色專窗,對涉及重點項目不動產登記“特事特辦”,加快辦結,推動企業間不動產轉移登記實現“一個環節、90分鐘”辦結。
八是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自然資源事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方案和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方案可以同步編制,在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下,可以一并簽訂生態保護修復協議和土地出讓合同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協議;可以賦予社會投資者一定比例耕地占補、增減掛鉤等專屬指標,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基于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面向市場主體,提供免費北斗差分服務,推進5G工業互聯網與北斗融合應用。
九是實行重大項目包保服務。建立廳領導包聯服務重大項目責任清單,實行一個包聯領導、一個牽頭處室、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服務方案、一本工作臺賬的“五個一”工作機制,精準發力,落實落細重點項目用地服務。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強與相關部門、用地單位的溝通,形成工作合力,常態化、全鏈條、點對點跟蹤協調解決問題。
十是守牢自然資源安全底線。強化耕地保護,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守好糧食安全底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實施一批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切實維護生態安全。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加快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推行項目用地及時預警、盡早提醒、提前處置機制,服務項目依法依規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