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劃引領 強化要素保障——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劉文
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是省委交給宜昌的重大考題。為答好這道“必答題”,科學制定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宜昌方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緊鑼密鼓、全力以赴,按下了工作的“快進鍵”。
“當下首要的是立規定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劉文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要聚焦“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濱江控寬度”等要求,明確城建鐵律,保護好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風貌。
在新時代新格局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新目標新定位,在要素保障、規劃引領、資源節約、守牢底線、精準服務上全面推進“六城五中心”建設。
“首先要堅持規劃引領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劉文說,通過實施“東進、北拓、中優”空間發展戰略,高標準建設東部未來城、高鐵新城和科教城,高質量推進“兩島一灣”和五大公建,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以規劃引領,強化東部未來城的戰略支點和輻射帶動作用,沿長江聯動荊州、沿焦柳鐵路聯動荊門,加強“三角”城市協作互動,打造引領鄂渝湘協同發展的宜荊荊都市圈。依托“長三角——成渝主軸”和“二湛通道”黃金十字交匯交通優勢,輻射渝東、湘西北、湘東北及江漢平原地區,打造漢宜科創走廊,建設鄂渝湘旅游共同體,鏈接成渝經濟圈和武漢都市圈,構建鄂渝湘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要強力謀劃國土空間要素保障。”劉文表示,搶抓“三線”劃定機遇,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統籌我市當前和未來發展需求,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在確保現狀長期穩定利用耕地的90%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對重點項目分層級調出生態保護紅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并納入項目庫。對規劃過渡期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空間規模不足的,市域范圍內進行指標調劑。加快推進襄宜高速公路、十宜高速公路用地預審與選址,以及當枝松高速公路用地報批,提前做好沿江高鐵涪陵段、呼南高鐵宜昌至常德段等跨區域通道的跟蹤服務,輻射渝湘聯動武漢。
精準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精彩之筆。劉文介紹,近年來,先后細化了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服務強產興城若干措施,充分利用“多規合一”平臺,盡可能引導項目使用存量建設用地,避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建立完善各部門共同參與的項目服務保障聯席會商工作機制,形成部門合力,實時共享項目進展、及時研究解決項目難點堵點,實行項目專班推、專人辦的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模式,準確對接政策、合理使用政策紅利,促進項目用地服務保障各項工作精準無縫銜接、有序推進。
全面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宜昌交出了滿意答卷。劉文說,我市創新供地方式,以“點狀供地”助力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畝產論英雄”,推行混合用地模式和“345”標準,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通過存量建設用地提質增效、新增產業用地提標升級等措施,強化存量土地消化處置常態化機制。加快推進磷礦物理選礦廠建設,全力滿足磷化工企業用礦需求,推進磷礦資源向磷化工龍頭企業集中、向高端產能集聚。全面清理盤活閑置土地,積極推進頁巖氣探礦權區塊出讓。
“堅決守牢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底線!”劉文表示,今年將完成56家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和24家綠色礦山建設。加強流域生態修復,實施《宜昌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筑牢三峽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