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深悟透“話”擔當③ | 思想破冰,書寫別“Young”青春

編者按
9月20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開展2022年第五期“夜學”,局黨組書記夏文翰作《踐行市委七屆三次全會精神 推進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專題輔導報告,分別從五個重點聚焦、三個時間階段、四個典范內涵及三組關系厘清等方面詳細闡述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戰略目標和方法路線。專題輔導在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全體黨員干部中引發了強烈反響,激勵著青年干部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貢獻青春力量。現將部分心得體會摘登。
思想破冰,書寫別“Young”青春—“踐行市委七屆三次全會精神
推進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主題“夜學”心得體會合集
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最終要落在城市建設上,無論是做優主城還是做美濱江,無論是做綠產業還是引領帶動宜荊荊都市圈協同發展,都需要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來做保障、打基礎。作為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的干部,要準確認識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目標和我們職能工作的關系,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嚴格執行“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濱江控寬度”的城建鐵律,積極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轉換,不斷推動“1+1+3”城市格局的建設。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的方向,將細小的工作干好,將困難的工作干成,將平凡的工作干出彩,積小成為大成,有效助力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
——衛 琰
全市創建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強力推進“強產興城、能級跨越、爭當龍頭”的關鍵時刻,各級對生態修復關注多、期望大,我們備感重擔在肩、責任重大,務必要立足本職,把生態修復工作統籌推進。一是圍繞全市14條河流流域,加快謀劃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推動流域綜合治理,實現山水、景觀、建筑外在美與規劃、經營、管理、產業內在美的統一。二是組織實施和謀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生態美好、生活易居、生產方便的鄉村格局。三是持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謀劃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爭取上級資金,解決礦山開采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將綠水青山歸還于民。四是建章立制,推進生態修復全流程管理,編制《宜昌市礦山生態修復管理辦法》。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生態修復“數字化”管控,完善“事前審批、事中監管、事后管護”全流程閉合回路,降低建設單位辦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優化監管模式。六是制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參與生態修復,推進綠色轉型、降碳增匯,提高待修復地的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系統恢復。
——王光禹
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是市委重大戰略部署,是未來工作重心。一是科學規劃謀劃項目。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制高點來規劃項目。以正在編制的宜昌市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十四五”專項規劃、宜昌市旱改水項目庫建設為基礎,依據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導向,迅速調整,突出未來的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旱改水項目工作重點。二是強化服務理念,加大服務力度,提升服務水平。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摸實全市國土整治項目建設的準確情況,跟蹤、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國土整治項目建設中的問題和矛盾,確保部、省、市、縣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全面高質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當好店小二,以更優的服務促進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創建。
——劉文杰
“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這一目標定位,與去年宜昌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的“六城五中心”戰略目標不謀而合、賡續聚焦。要堅持規劃引領,用長眼光、大格局,緊緊把握濱江宜業宜居宜游之城的要求,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品質提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在構建“山水城市”特色風貌的過程中,要保留遠可觀山、近可觀水的視線通廊,保證視野的開闊性,按照“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濱江控寬度”的建設標準,做好主城濱江地區風貌管控;科學制定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自然資源和規劃方案”,保持“水”的清澈,提升“城”的品質,堅守“產”的綠色,傳承“文”的厚重,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特色風貌、增強城市發展活力。
——孫琳琳
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的政治責任,是省委對宜昌的厚望期待,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宜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牽引。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大保護,不是不要大的發展,而是要以長江生態修復為首位,合理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規劃的設置與安排,要設置好合理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密度、管控城市高度、調整濱江寬度,不斷優化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在產業調整過程中,對于企業類型、布局選址、企業排放、企業定位都應該提前規劃,引進綠色技術、高新產業和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布局,讓他們更好的地融入宜昌,促進宜昌發展;建設青年友好活力之城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命題,而是要將它融入到各項工作之中,在城市建設中多考量青年需求,建設活力街區,營造城市氛圍,刺激城市動力;在產業發展中,不斷增加就業崗位,完善人才落地保障體制。
——李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