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宜昌市夷陵區黃家河磷礦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編者按
宜昌市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10類66種(90亞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173個的38.15%、全省150個的44%,是湖北省的資源大市。宜昌礦業開發歷史悠久,礦山數量多,經過多輪整頓整合、關閉清理,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共有非煤礦山338家,其中,有效期內137家,過期201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將礦山生態修復確定為《宜昌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六大任務方向之一扎實推進,制定并印發《宜昌市礦山生態修復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技術指南,深入排查摸清待修復礦山底數,分類施策積極消化歷史存量,科學編制“一礦一策”修復方案,加強生態修復實施前、實施中和驗收后的全過程管理,規范修復項目驗收和管護,確保修復質量長期保持。
即日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陸續推出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合集,敬請關注!
宜昌市夷陵區黃家河磷礦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湖北三峽福夷工貿集團有限公司黃家河磷礦位于夷陵區樟村坪鎮羊角山村村委會附近,礦區面積0.5331平方千米,礦山于2018年6月5日到期關閉。

多年的采礦活動致使礦區生態遭受破壞、生態系統退化,產生了土地損毀或占用、植被減少等問題。礦石堆積于各井口,形成5座礦渣堆場,對土地的破壞面積約33686㎡,堆場平面形態不規則,礦渣順坡堆積,對下方農田構成威脅;形成露天邊坡5處,長約3400m,最高約11m;礦山礦層頂板厚度較薄,采空區頂板易發生變形,曾發育有兩處地裂縫。其中L1裂縫形成于2010年,于2011~2012年裂縫增大較為顯著;L2裂縫于2013年汛期雨后形成,走向近南北向,與該處山坡坡體走向近一致。

修復前的湖北三峽福夷工貿集團有限公司黃家河磷礦一角
主要采取回填、攔擋、覆土復綠措施治理地面裂縫、露采邊坡及礦渣堆并安排專人實施礦區地質環境監測。L1、L2均未見裂縫繼續擴張,并已自然恢復成林地,回填治理工程效果良好,回填之后裂縫變形已趨于穩定。工業場地建(構)筑物包括原礦山辦公室、機電房、機修房等,占地面積約300㎡,予以保留并移交于村委會,由其進行統一規劃使用。

修復后的湖北三峽福夷工貿集團有限公司黃家河磷礦一角
黃家河磷礦恢復治理面積795畝,覆土復綠150畝,修建擋土墻2432立方米,清理坡面27020立方米,種植土回填30074立方米,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恢復了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還將復墾好的耕地用于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修復的土地大面積種植農作物及藥材,實現老百姓增收和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雙贏,受到礦區群眾好評,2022年天氣干旱,蔬菜價格暴漲,田間碩果累累,老百姓喜笑顏開。

修復后礦區生產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