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宜都市鷹子石建筑石料礦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日期:2024-01-08 10:41來源: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 責任編輯: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 閱讀量:
宜都市鷹子石建筑石料礦,采礦權人為宜都市鷹子石礦業有限公司,露天開采,開采礦種為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始建于2008年,2019年12月31日到期關閉,礦區面積0.0718平方公里(107.7畝)。
修復前的鷹子石礦

針對礦山開采“改變地形地貌、形成高陡邊坡、生產建設壓占破壞土地和植被”等問題,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充分尊重企業意愿,指導礦山企業深入挖掘礦山閉坑后產業轉型發展機會,以打造農文旅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為目標,高起點規劃,編制礦山生態修復方案,高標準實施,實施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修復中

礦山企業按照批準的生態修復方案開展生態修復,投資1700多萬元,通過“清理松散巖石、土壤重構、水系疏浚、植被恢復、栽種農作物”等具體措施,先后復墾旱地6.83公頃(102.45畝),恢復林地4.65公頃(69.75畝),辦理設施農用地0.15公頃(2.25畝),總計復墾11.63公頃(174.45畝),基本消除了礦山地質安全和水土流失隱患,重塑礦區地貌。企業利用修復后的174.45畝土地,大力發展農旅產業,打造礦坑公園,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大觀園”,鷹子石建筑石料礦由昔日的“地表傷疤”一舉變為富美新業態,是宜昌引導礦山企業轉型發展、市場化方式實施礦山生態修復的典型。
修復后的鷹子石建筑石料用灰巖礦


廢棄礦山修復“就礦山修礦山”只能解決表面問題,且生態修復效果的長期保持和管護責任的落實始終是個問題。從鷹子石礦山生態修復成功實踐來看,吸引社會資本前期介入,充分利用廢棄礦山殘余的土地、礦產等資源,統籌使用各類政策紅利,深入挖掘產業發展來進行總體規劃設計,打造“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是礦山生態修復的現實路徑和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