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聚焦枝江市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
近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開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37個典型案例涉及17個省份,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關鍵節點,涵蓋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這些案例充分總結了地方工作實踐亮點,梳理凝練了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術模式和科學舉措,在統籌管理、體制機制、資金籌措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示范借鑒意義,受到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專欄推出。
今天,我們一起關注案例
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
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枝江市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
做法和成效
摘要
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2018年,“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該工程位于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區域,關系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安全,影響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整體格局。枝江市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屬于長江三峽地區山水工程63個子項目之一。枝江金湖與長江互連互通,生物多樣性豐富,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是鄂西地區最大的天然通江湖泊,也是重要的過水性湖泊,對長江的水量補給和水質凈化起著重要作用,其生態狀況直接關系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針對長期以來金湖上游城鎮經濟社會粗放發展造成的湖泊生態系統失衡、圍垸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該項目主要通過堅持系統觀念緊抓源頭治理,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促進水質改善,對濕地進行全域系統治理修復。通過項目實施,流域水環境質量由過去的劣Ⅴ類提升至Ⅳ類,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升,濕地生態價值逐步顯現,變身成為“幸福河湖示范”和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進一步筑牢長江中游生態安全屏障,為全國平原湖泊生態系統治理修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案例背景
(一)湖北長江三峽山水工程概況
湖北是長江流經里程最長的省份,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工程實施范圍覆蓋湖北省宜昌市沿江8個縣(市、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和荊州市松滋市,總面積1.47萬平方千米。針對試點地區存在化工圍江、水土流失、濕地萎縮等生態問題,按照“一江兩廊三區多源”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將生態系統各要素作為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進行統籌,從區域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結構、過程機理、功能服務出發,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實施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污染與退化土地修復治理、森林草原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8類工程,統籌推進63個子項目建設,工程總投資103億元(含中央補助資金20億元)。
金湖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城區東北側,因其湖面宛如靈動的金魚而得名,湖泊面積7460畝,正常庫容1000萬立方米。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是“一江兩廊三區多源”中“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26個子項目之一,項目概算投資4.1億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0.5億元,社會資本3.6億元。
項目于2018年6月15日開工,2022年9月30日竣工,完成投資4.4億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0.5億元,社會資本3.9億元。完成績效指標:水土流失防治面積1.4平方千米,新增湖泊濕地面積778畝,消除劣Ⅴ類水體。
(二)生態地位
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核心區面積為6.67平方千米,濕地范圍內湖泊水域廣闊、濕地植被茂盛,素有枝江“城市之腎”美譽,是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防洪調蓄、凈化水質、水量補給、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功能,是眾多鳥類的遷徙驛站,其生態狀況直接影響長江生態環境、關系長江生態安全。

生態修復后的金湖濕地鳥瞰圖
(三)主要生態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湖上游城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無序排放,周邊農民圍湖造田、開墾魚池、承包精養,金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質常年處于劣Ⅴ類,底泥嚴重富營養化,藍藻水華頻發,湖泊濕地急劇萎縮,生態功能嚴重退化,被附近居民形容為“臭水湖”。
主要做法
項目以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為重點內容,堅持水域陸域統籌、水量水質并重、保護修復共進,系統開展源頭截污、河湖連通、水質提升與水生態修復、湖濱生態緩沖帶修復、智慧監管及科普宣教等系列工程建設,強化“城市之腎”保護,筑牢沿江生態屏障,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一)堅持系統觀念緊抓流域綜合治理
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制定流域系統治理方案,統籌實施流域源頭減污、退漁還湖、水系連通等各項措施,系統治理流域上游、排放端的外源污染和湖泊養殖的內源污染,以水系連通提升濕地生態空間的彈性,做到重點突破,標本兼治。
源頭治理,治減并舉。從源頭減排,切斷入湖污染物來源,實現治湖與治污并舉。對上游106平方千米實施流域生態治理,持續完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關停流域沿線畜禽養殖場5家,搬遷涉污企業2家;連續4年開展“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碧水保衛戰行動,全面推進鄉村“廁所革命”,全面實施5條支流水系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市政府出資210萬元征收2個寬水面(總面積255畝)作為金湖上游前置濕地,從源頭截斷“病根”。
退漁還湖,內外兼修。地方政府配套資金1.3億元,實施退漁還湖還濕工程,依法收回湖泊承包經營權,全面取締網箱養魚、投肥養殖,堅決祛除“沉疾”;通過引水排水渠整治、塘堤拆除、播撒草籽、建設生態浮床等措施,騰退圍墾、魚池1240畝,修復濕地12公頃,復綠面積1000余畝。


金湖魚塘修復前后對比
河湖連通,活水循環。針對金湖區域河湖連通不暢,湖泊生態用水和灌溉排澇保障不足等問題,實施了東湖排水港、西排渠及環湖周邊溝渠生態綜合治理,建設節制閘,增強河湖水系縱向連通性和水動力條件,進行科學生態補水,實現金湖與長江干流的互連互通,形成“旱可補水、澇可排水”的金湖生態水網體系。
(二)堅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促進水質改善
按照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實施湖濱生態緩沖帶修復工程,從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以恢復湖濱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與社會服務功能為重點,對沿湖17.6千米的岸線地形進行重新整理和修復,促進湖泊岸線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和演替。
優先采用近自然生態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充分尊重湖泊岸線的自然風貌,參照本地生態系統在濱水區種植本土的浮葉、挺水植物,去除硬質護坡,采用生態石籠、杉木樁等修建生態岸帶基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設置岸線保護界樁,恢復自然駁岸17千米,建設生態涵養林,提高岸線防汛等級,有效防控水土流失。通過地貌基底修復、植被恢復、水源涵養等措施建設,沿金湖岸帶形成淺水區、消落區、深水區和高灘區等地形地貌,恢復金湖濕地的生境連續性,有效改善了動植物棲息地生境質量,提高了物種豐富度水平,形成了湖濱生態系統自我維持和良性循環的狀態。


金湖生態緩沖帶南堤修復前后對比
恢復重建穩定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依據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力狀況,因地制宜選擇“水生植被重建”凈化水質技術,恢復重建物種多樣、結構穩定、功能持續的濕地生態系統,探索“以草治水”新路徑。選擇輪葉黑藻、苦草、金魚藻等鄉土沉水植物,連續3年共種植沉水植物種子34.7萬公斤,通過“控水、控魚、控外來物種”和精細化管理等多項舉措,重建湖泊水體水生植被群落,恢復金湖“水下森林”,為水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庇護場所,穩定提升了湖中水生生物多樣性。
統籌入湖河口自然生態空間凈化水質。整合“美麗鄉村”生態要素,建設魯家大港、曹家洼、團蕩3處共計1015畝的入湖河口濕地,利用水力自然坡降和濕地植物逐次分解、吸收污染物質,凈化入湖水質,提升金湖水環境容量,保障一泓清水入江。經過綜合治理修復,金湖水質由2018年的劣Ⅴ類水提升到2022年的Ⅳ類水,局部區域優于地表水Ⅲ類水體。
(三)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建立水質考核獎補機制。市政府印發《金湖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金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系統布局金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劃定金湖周邊約1500畝的陸域保護紅線范圍,以空間底線管控流域各類建設活動。出臺《金湖流域水質考核獎懲生態補償辦法》,不定期開展水質監測,每月市河長辦通報水質監測結果,市政府根據年度水質達標率,對鄉(鎮)政府和金湖濕地管理處兌現獎懲資金,通過生態獎補機制持續引導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
開展全過程適應性管理。實施全過程生態技術咨詢,及時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出現的生態問題進行現場研判,不斷優化調整技術方案和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嚴防不當的工程措施對生態系統造成新的破壞或出現逆向生態演替。實施全過程生態調查監測,及時準確掌握工程措施及技術的修復效果,以適應性管理阻斷新生的生態問題及潛在的生態風險。
提升決策支撐管理水平。以完善金湖水質監測網絡、實現湖區水情實時調控、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為目標,在金湖及上游支流水系設立固定監測點45處,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4個,實施閘壩自動化控制改造,搭建智慧管理應用平臺,以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支撐科學決策,提升智慧監管能力。
建立項目長效運維機制。明確金湖后期管護責任主體,成立枝江市金湖濕地管理處,制定后期管護制度,細化管護方式、管護內容、管護標準,市級財政每年給予管養資金補助,用于維護金湖濕地生態質量長期穩定向好;實施市、鎮、村三級湖長巡湖制度,完善水利、農業、公安、環保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依法處理偷排畜禽糞污和漁業養殖尾水、非法電魚、偷捕野生動物、私挖濫采湖砂等行為,營造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取得成效
(一)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金湖濕地生態修復后,防洪抗澇能力增強,水體透明度、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指標得到顯著改善,金湖水質已從2018年劣Ⅴ類穩步提升至Ⅳ類,部分指標已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湖泊水體透明度由30厘米上升為90厘米。金湖“水下森林”已逐步恢復,水質凈化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了濁水態藻型湖泊向清水態草型湖泊質的躍升。金湖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關鍵節點,沿江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為長江中下游筑牢生態屏障。

金湖生態修復后湖水清澈見底
(二)流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升
通過項目實施,金湖濕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湖泊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持續提升,濕地調節、供給、支持等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和種群資源明顯提高,流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和種群資源明顯提高,維管束植物由過去的168屬198種增加到173屬204種,水八鮮(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薺、莼菜、菱角)重現濕地。鳥類由141種上升到18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增加1種(青頭潛鴨),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增加4種。金湖濕地已成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候鳥驛站、鳥類天堂,魚翔淺底、飛鳥云集已成常態。
(三)濕地生態價值逐步顯現
經過系統保護修復,昔日的“臭水湖”蛻變成了生態寶地,成為市民們休憩游玩的城市“后花園”,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山水工程促進了當地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金湖綠水青山的顏值,帶動周邊群眾從事特色種(養)殖、農產品加工、采摘的農戶83家,發展農家樂43家,經營民宿(家庭旅館)15家,流動地攤20多家,每戶年增收1.8萬元以上。金湖濕地先后被國家林草局、水利部和湖北省評為“國家濕地公園”、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幸福河湖示范”。如今的金湖濕地,已是湖北長江三峽地區最閃亮的生態名片,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更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修復后的金湖濕地水清、岸綠、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