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美麗宜昌新畫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
最美人間四月天,三峽山水帶笑顏。這是宜昌廣大干群交出的奮斗答卷,繪就的壯美畫卷。
“我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能搞破壞性開發。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適合的產業,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首站到宜昌,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規矩。

囑托記心間,使命扛在肩。近年來,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干部職工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貫徹落實省委賦予宜昌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的新使命,緊緊圍繞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系統謀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奮力把“路線圖”變成了“實景畫”。

建立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打造出城市綠色低碳空間
“我居住的小區雖然在城郊,但每天早上走出小區大門,就可以在旁邊的早餐店點上一碗小面、一個鹵雞蛋,總計花費5.5元錢,就吃上了價廉物美的早餐。”4月17日,家住伍家崗區伍家鄉花溪路社區的居民黎孔會如是說。
“社區居民步行5分鐘內,生活配套基本都有;步行15分鐘內,商業業態就更多了,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居民綜合滿意度達到90%以上。”花溪路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黎默說:“在社區范圍內,有柏臨河濕地公園,居民享有‘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生態福利,群眾出行有2條線路的綠色公交班車,居民實現綠色出行。”
花溪路社區屬于福久源社區便民生活圈,是全市有效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通過規劃引導和規劃管控,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
開展宜昌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編制完成《宜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牽頭編制實施《市級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逐步構建以流域規劃為統領、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系列專項規劃為支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1+1+N”規劃體系。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633.54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1.82%;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54.27萬畝,占國土面積11.12%;劃定城市開發邊界574.6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7%。

宜昌濱江地區“一江三美”總體格局
結合城市人口和產業發展變化規律,引導人城產規劃布局。編制《宜昌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宜昌濱江地區風貌管控規劃》《宜昌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高鐵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東部產業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專項規劃,保護好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風貌。劃定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分區,完善城市藍綠開敞空間,均衡布置城市綠地,建設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將自然山水融于城市,完善城市公園體系。

燈塔廣場

城區王家河油庫碼頭搬遷改造為江豚觀測點
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鎮化生態轉型。堅持“小街區、密路網”,建設便民生活圈、便捷公共交通體系,引導居民綠色出行,減少交通出行需求和因擁堵產生的碳排放,通過城市、社區、建筑等不同尺度的空間布局優化,形成職住平衡的空間格局。
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變
2018年12月,以宜昌為主實施的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成功獲批全國第三批山水工程試點。工程試點于2022年底全面完成;2023年10月,順利通過省級整體驗收,驗收等級為優秀。
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堅持謀劃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履行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的新使命和政治責任,映照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展現出闊步向前的奮斗豪情。
牽頭實施的山水工程試點決算總投資102.6億元。規劃“一江兩廊三區多源”,即:長江干流建設綠色生態發展帶,河流生態廊道和山林生態廊道,西部庫區山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區、中部丘陵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區、東部平原綜合治理修復區,廢棄礦山治理、濕地修復、沿江工業污染點源等治理的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實施一江兩岸水環境綜合治理、化工圍江整治與污染土地修復、長江干流岸線生態修復、三峽庫區水土流失治理、廢棄礦山生態恢復、江河沿線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江河湖庫綜合治理與濕地保護恢復、三峽地區瀕危動植物保護、機制體制創新等“18大工程”63個子項目建設。

修復后的枝江金湖濕地
工程試點總結出的“省市縣”一體推進、“點鏈面”一體統籌、“規建管”一體把控、“政企社”一體投入、“運管維”一體保障的“三峽樣本”經驗列入全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案例,枝江市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被表彰為全國首批15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之一。
領銜謀劃的瑪瑙河、沮漳河、橋邊河等三條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被納入全市“四個重大”工程項目高位推進,高效完成了全市首個以流域為底圖單元的《瑪瑙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并在全市94個“四個重大”項目年度考評中獲評優秀等次;全市共獲批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14個,總投資65億元,已完成投資19.81億元,項目爭取數量和整體推進進度位于全省前列。

宜都陳家河煤礦關閉修復轉型為全省唯一采煤研學基地

全域整治為宜都枝城架鍋山鄉村發展賦能

當陽玉泉全域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礦產資源開發有機融合,推動全市礦業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2021年以來,全市新建綠色礦山46家,累計創建綠色礦山84家,65家正常生產的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夷陵區、興山縣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名單;加快全市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制定廢棄礦山和歷史遺留礦山圖斑生態修復行動計劃,逐年推進,到2025年修復完成199家廢棄礦山和126處圖斑,印發《礦山生態修復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的技術指南,從修復方案設計、修復項目實施、竣工驗收、后期管護等方面規范礦山生態修復活動,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積極探索長江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每年拿出100萬噸磷礦開采指標作為水質達標獎勵、50萬噸指標作為磷石膏綜合利用獎勵,依據黃柏河東支流域斷面水質監測和磷石膏綜合利用考核結果分上、下半年分解下達給達標的縣區、企業。

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
如今,三峽地區“天藍、水清、岸綠”,“微笑天使”江豚成為了宜昌江段的“常客”,宜昌干群已將生態保護修復目標變成了生動的現實圖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快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實現節約集約高效地利用
2017年9月,香溪化工啟動化工裝置拆除,打響了宜昌破解“化工圍江”戰役第一槍,實施長江岸線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推動宜昌長江沿線134家化工企業綠色轉型。
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工業企業的同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用好土地要素保障工具,全力建設宜都、枝江姚家港2個專業綠色化工園區,推動傳統化工向高、新、特轉型,向新能源電池、動力總成、儲能新材料、醫藥中間體裂變,實現工藝、產品、設備和管理“四個升級”。2018年11月,宜昌破解“化工圍江”經驗獲國務院通報表彰。

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田田化工關閉前后

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興發集團岸線整治
為了致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土地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產出效益,宜昌出臺了《關于推進宜昌城市新中心土地集中集約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見》,積極支持新能源項目落地,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循環化發展。
為此,將土地資源利用方式由“增量”向“存量”轉變,分季度形成年度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兩張圖,共享給地方政府用于招引項目。

省級重點實驗室——三峽實驗室
堅持“畝產論英雄”倒逼企業精算“畝均賬”。試行《宜昌市工業企業集約高效用地評價實施辦法》,探索建立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用地績效評價體系。2023年,全市供應土地4.83萬畝,供應面積居全省第二,全市建設用地面積畝均GDP28.3萬元/畝、GDP地耗下降率4.73%,全省排名第二。夷陵區、枝江市獲評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全力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制定《宜昌市低效用地調查認定標準》,差異化識別低效工業用地、低效城鎮用地、低效村莊用地和歷史遺留用地。
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建立嚴格把關機制,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對未編制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報告并備案通過、社會穩定性風險評估報告未對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描述的批次項目建設用地報批資料一律不予審查通過;對重污染項目申報建設用地一律不予受理審批,嚴禁在沿江1公里范圍內新增化工企業,嚴防“散亂污”企業新增用地;落實《宜昌市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土壤環境聯動監管工作方案》,做好納入污染地塊、疑似污染地塊目錄的地塊安全利用管理,不消除安全隱患不入市,按季度提供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出讓地塊信息,督促相關土地使用權人開展土壤污染風險調查,確保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全體干部職工將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作風抓好工作落實,為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而勇毅前行,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