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關閉礦山實施“生態修復+產業導入” 留住“綠水青山” 搬來“金山銀山”
4月29日,遠安縣茅坪場鎮白云村群山之間蒼翠欲滴,這個曾被煤灰困擾的小山村,通過實施“生態修復+產業導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近年來,宜昌市圍繞構建“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積極探索關閉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變廢為寶,讓一個個關閉礦山成為群眾致富的“聚寶盆”。
白云村黨支部書記王運紅介紹:“過去,村里人吃煤炭‘資源飯’,路子越走越難。2018年,村里煤礦整體關閉后,留下了棄渣堆場、煤場,造成河水斷流、黑塵漫天,山體傷痕累累。”
2019年10月,白云村引進煤矸石加工廠,將關閉煤礦堆存的煤矸石按每噸10元的價格對外發包,累計清理煤矸石23萬噸。對于清理后的渣場、煤場,白云村及時進行平整、覆土復綠,修復損毀土地500畝,對煤粉“黑化”的建筑和路面進行除黑刷白、換瓦修葺,疏通被侵占的河道,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留住了“綠水青山”,如何搬來“金山銀山”?

“村委會從尾礦外包收入中提取專項資金,按每畝1000元的補助標準鼓勵村民發展獼猴桃種植業,讓老百姓吃上了‘生態飯’。”王運紅說。
為了推動獼猴桃產業發展,白云村利用礦山企業關停遺留的閑置房屋修建凍庫1個,搭建了淘寶電商平臺,注冊成立“堰云嶺”商標,推動獼猴桃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王運紅介紹,目前白云村獼猴桃種植規模有1100畝,掛果面積800余畝,年銷售收入300萬元,戶均增收7000元。
“生態修復+產業導入”在宜昌并非個例。夷陵區樟村坪鎮羊角山村將廢棄采礦場改造成百畝花田,建成陽光玫瑰葡萄基地,開發集裝箱民宿區,年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營業收入500多萬元;宜都市五眼泉鎮重塑了礦區地貌,大力發展農旅產業,打造礦坑公園,讓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大觀園”;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將映溝礦區3個廢棄礦山開采點修復為古生物化石剝離原位場地,如今成了綜合性的國家古生物化石科普教育基地,成為“網紅打卡地”。
2021年以來,宜昌大力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礦山創建,修復完成149家廢棄礦山,累計修復面積14049畝;65家生產礦山全部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累計建成84家綠色礦山。一批關閉礦山在生態修復中導入綠色產業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