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提質增量耕地迎來豐收季
近日,枝江市問安鎮鄭家井村一望無垠的田野里,金黃的谷穗豐碩飽滿,微風拂過,金穗低垂搖曳,稻谷飄香。種糧大戶王紅云站在田坎上,看著兩臺聯合收割機奔忙在自家種植的稻田里,喜上眉梢。
“家里種了多少畝水稻?”記者問道。
“今年,通過土地流轉和自家原有的18畝田,一共種植了100畝水稻。”王紅云回答道。
“多長時間可以收割完?”
“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調來兩臺聯合收割機搶收,一天就能完成100畝水稻的收割。”
王紅云告訴記者,他們家種植的100畝水稻預計可收獲13萬斤稻谷,施楊工貿有限公司的稻谷烘干廠距離稻田幾公里,每收割一車稻谷,用貨車運輸到稻谷烘干廠烘干后直接賣給施楊工貿公司,稻谷不用晾曬了,銷售渠道也暢通。

枝江市問安鎮鄭家井村的水稻喜獲豐收。記者 龔昌俊 攝
鄭家井村黨支部書記陳啟龍說:“從2022年開始,枝江市自然資源部門在鄭家井村不斷加大耕地保護力度,通過多輪耕地流出整改,累計找回上百畝耕地。同時采取土地開發整理等多項措施,不斷優化耕地資源空間布局,讓小田并大田、低洼田變平整田、園地變耕地、閑置地變耕地,建設路、溝、渠,上千畝田地成了‘美麗田園’。村里組織大戶對這些田進行糧食耕種,不僅實現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而且防干旱、水澇災害的能力顯著提升,種植的糧食作物實現旱澇保收,農民種糧變得輕松了。目前,村里將3330畝田流轉給12個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種植。”
陳啟龍和王紅云跟記者算了一筆賬,王紅云今年耕種的100畝田,種植了一季油菜和一季水稻。種植1畝油菜收獲200斤油菜籽,100畝油菜籽收獲2萬斤油菜籽,1斤油菜籽賣3元,2萬斤油菜籽賣了6萬元,除去種植成本,純收入約2.5萬元。種植的100畝稻田可收獲13萬斤稻谷,每斤稻谷賣1.3元,可賣出約17萬元,除去種植成本,純收入約8萬元。找回耕地、整治耕地為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大實惠。
在當陽市河溶鎮民新村的一片稻田邊,抽穗拔節的水稻長勢喜人。村黨支部書記鄧夢琦說:“這里過去是廢棄的連片坑塘,2022年12月通過耕地流失整改,對這片區域廢棄坑塘、低效園地、撂荒耕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進行開發、整理,變成了120畝的水稻田,村里將這片水田平均流轉給了閻宏運等兩個種糧大戶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種糧食作物,村里每年增加了2萬多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種糧大戶閻宏運說:“我種植了60畝的地,每年通過種植油菜和水稻,除去生產成本,純收入5萬元。”
河溶鎮副鎮長楊濤說:“河溶鎮在耕地保護工作中實行掛圖作戰,成效顯著。去年,河溶鎮找回流失耕地1.78萬畝,整改任務完成比例為107%。”
汽車行進在枝江市、當陽市的田野上,隨處可見青黃、金黃的田野,成片的稻田像柔軟的金色地毯鋪展在大地上,進入了豐收的季節。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段永志介紹,在耕地保護工作中,通過充分挖掘潛力和整治恢復等措施,全市近兩年共找回耕地35.3萬畝,找回耕地總量位居全省前列,宜昌在全省耕地保護考核中名列非糧食主產區市州第一,切實落實“藏糧于地”。找回來的耕地由鄉鎮、村組織耕種,確保良田糧用,為農民群體的“錢袋子”和人民群眾的“米袋子”夯實“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