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五個堅持”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宜昌市現有登記在冊礦山308家,其中有效期內礦山136家,過期礦山172家。全市剩余未治理歷史遺留圖斑73.84公頃。近三年來全市修復驗收廢棄礦山149個、面積936.63公頃,圖斑36個、面積52.95公頃;2024年計劃治理廢棄礦山77個、歷史遺留礦山圖斑37.53公頃。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以“五個堅持”持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堅決守牢生態安全底線。
一是堅持明確規則在先。率先制定出臺《宜昌市礦山生態修復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的技術指南,依據宜昌實際,梳理在建和生產礦山、自然恢復或工程治理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流程,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和技術要求共43條,實現從修復方案設計、項目實施、竣工驗收、后期管護等全周期管理。
二是堅持“一礦一策”實施。對自然恢復類礦山,重點檢查是否存在地災隱患、水土流失、復綠不足問題,自然恢復效果由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聯合認定,切實轉變“自然恢復等于一關了之、靠天恢復”的狹隘認知;對在建和生產礦山,重點檢查方案的適用性、基金繳存使用情況、綠色礦山創建情況和修復實施效果,露天礦山修復做到“清浮石、穩邊坡、固平臺、植草木、強管護”;對工程治理的關閉礦山,科學編制修復方案,精心組織實施,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嚴禁以修復名義行采礦之實。
三是堅持從嚴從源監管。以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綠色礦山創建、礦山整治年行動為抓手推進生產和在建礦山“邊開采邊修復”,關閉礦山及時納入修復計劃;以人大議案辦理、圖斑銷號和巡察整改為抓手推進廢棄礦山修復,逐步消化“歷史問題”。全市礦山累計計提修復基金2.302億元,今年對129家在建和生產礦山開展“雙隨機”全覆蓋核查,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從源頭控制礦山環境問題增量。
四是堅持治理理念升級。以“生態修復+”的理念挖掘礦山優勢,以土地再利用為導向,突出人工輔助下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尊重礦區群眾意愿,將礦山生態修復與人文、產業、科普教育等融合,變廢為寶。陳家河煤礦“生態修復+科普研學”、鷹子石建筑石料礦“生態修復+現代農業”、黃家河磷礦“生態修復+高山蔬菜中藥材種植”、樹崆坪磷礦挑水河磷礦“綠色智慧礦山”、遠安映溝礦區“生態修復+化石第一村”、白云村煤山長出千畝獼猴桃基地等一批礦山生態修復典型受到廣泛好評。
五是堅持工作掛鉤聯動。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業務培訓和政策法規宣傳,不斷提高干部隊伍認識水平和履職能力。將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完成質量與年度考核、礦業權審批、申報項目等工作掛鉤,激發各地主動性,確保年度任務順利完成。對拒不履行“邊開采、邊修復”義務的礦山暫停辦理礦業權延續、變更等手續、督促整改到位;對工作落實有力的地區,在申報政策項目上給予支持;日常檢查既查企業履行義務情況,也查監管人員履行監管職責情況,對涉嫌違規違紀的做好問題線索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