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聚焦宜昌:綠色管護賦發展動能
作為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點,湖北省宜昌市上承川江、下啟荊江,其在“長江大保護”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自然山水之美,給了宜昌最靚麗的底色與生機活力。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綠色生態成為了宜昌的“燙金”名片。
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不斷探索創新,把儲備土地開發與生態環保有機整合,推動儲備土地的管護與利用向“綠”而行,并形成“綠色管護法”,為城市生態版圖構建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和經驗。
“綠色管護”,“儲地”向“綠庫”轉變
“綠色管護法”是宜昌局探索形成的一套經驗做法,其核心是在政府儲備土地管護中注入生態保護理念,實現“儲地”向“綠庫”的轉變,讓儲備土地價值得到彰顯,生態價值得到提升,增加城市綠地覆蓋率,為未來城市建設保留彈性空間,為現代化城市發展提供生態基底。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綠色管護”的靈感來源于實踐中的儲備土地生態開發,其中典型案例就是沙河土地開發項目。

沙河公園全景。付蓓蓓 攝
春日午后,行走在沙河公園,駐足觀景平臺眺望,只見白鷺在翩翩起舞、黑水雞在水中嬉戲,經過3年的土地開發治理,這里呈現出一片“花開樹綠亂鶯啼,水清湖平白鷺飛”的生動場景,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沙河公園周邊騰挪的儲備土地,前兩期242畝出讓取得12.60億元收入,后續可開發的370畝土地預計收入超10億元。此舉不僅落實收支平衡,實現財政收益最大化,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也為探索推進“綠色管護”提供工作思路和施展空間。
創新舉措,助力長江大保護
土地儲備是自然資源部門助力高質量發展,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抓手,要對依法納入土地儲備的全民所有土地資產實施統一管護、開發、利用和監管,充分實現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宜昌局的做法則將儲備土地的管理、開發,與支撐綠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管護”始于長江大保護行動。2017年,宜昌打響“化工圍江”污染整治“關改搬轉”的第一槍——田田化工停產搬遷。
當時,人員的安置、企業的補償、棚戶區的改造,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8年,宜昌市土地儲備中心通過發行土地儲備政府專項債籌集2.81億元資金用于該項目,收儲土地206畝。在此期間,修復土壤污染面積約1.5萬平方米、治理污染土方量3萬多立方米,修復后污染物含量低于國家標準值。
針對儲備后建設用地規劃需要調整,不能及時供地的情況,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以“江南花海,十里風光”為主題,打造生態型濱江活力空間。栽種金魚草,撒種花籽,為長江鑲上一道美麗的“裙邊”。

舊工廠儲備地變身“十里花海”
如今,收儲的化工廠舊址通過“綠色管護”,成為一處沉浸式體驗江岸田園風情的網紅打卡地。
面對土地儲備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在土地儲備業務全過程中,強化節約集約、“凈地”供應、綠色發展的理念。宜昌市土地儲備中心持續完善行為規范和業務規范,構建“權責清晰、覆蓋全面、屬地管護”的儲備地塊長效管理機制,筑牢地塊綠色管理機制,將具體地塊委托到區級單位進行日常管理,落實主體責任,推行“綠色管護”,以制度促規范,以規范促成效。
通過一年的“綠色管護”實踐探索,宜昌的土地儲備工作在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主動參與繪制宜昌“綠色新版圖”。儲備狀態下的地塊不再像以往那樣光禿禿、破碎零散,而是化身為美麗的城市風景線。
深度治理,形成經驗與模式
宜昌市土地儲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綠色管護”的著力點在于“三先”舉措。一是在儲備土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秉持“美化先行、環評先行、保護先行”的原則,分類施策推進儲備地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實現綠色土地儲備。依據“能綠盡綠”原則,在儲備地塊出讓前盡力實施生態綠化工作。二是堅持“環評先行”理念,所有“一住兩公”用地在土地出讓前必須開展環境調查分析。三是從“保護先行”的思路出發,注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宜昌長江岸線燈塔廣場修復后全景。(圖片來源:猇亭融媒)
近年來,宜昌市因地制宜對儲備地塊實施“能綠盡綠”。目前,在“長江化工整治行動”“長江護岸行動”中,完成3宗、216畝儲備地塊的生態綠化,累計新增綠地15萬平方米,部分儲備地塊拆除了圍墻,讓儲備地塊的“綠”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同時,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將百畝暫不出讓的政府儲備地塊用于錯峰限行臨時停車場,新增臨時停車位數千個;提供近百畝儲備地塊,供施工單位搭建臨時工棚。這些舉措不僅為宜昌綠色出行和城市建設提供諸多便利,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此外,通過開展土地污染調查初步分析,宜昌市對確認已受到污染的土地,督促原用地單位開展污染治理,先后完成長江沿岸300余畝土地治理。
隨著儲備土地的“綠色管護”的探索與實踐,宜昌市已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機制與模式:一是生態修復優先。根據規劃用途和土地市場行情,對城市中儲備期5年以上儲備土地,實施植被恢復等工程,提升生態承載力,保留自然地貌與生物多樣性,避免過度開發。二是科學規劃引領。將儲備土地委托區級管護,順應區域綠地系統規劃,結合城市觀瞻和供地招商推薦需求,分階段推進“留白增綠”,實現生態與供應的動態平衡。三是長效機制探索。建立市級主導、區級多部門協同的監管體系,明確委托管護責任與日??己藰藴省M苿?ldquo;城管巡查﹢智慧管護”“平臺巡查﹢臨時利用”等模式,提升專業管護水平,降低管護成本。四是科技管理賦能。創新智慧管護模式,將轄區儲備土地相關信息納入“數字城管平臺”,運用遠程電子設備動態監控土地日常狀況,及時預警環境風險。五是共同締造推動。與土地前期開發、城市園林“添花增彩”等項目建設聯動,開放部分儲備土地或邊角地建設口袋公園、生態教育基地,鼓勵社區參與植綠護綠,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增強市民“綠色獲得感”。
儲備土地的“綠色管護”,為宜昌市民營造出更多的綠色和幸福,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