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造”到“智造”,宜昌用AI重構建筑DNA!
烈日高照的施工現場,無人塔吊在工人的遠程操控下進行吊裝生產;地磚鋪貼機器人自動打膠拉漿鋪貼瓷磚,通過搭載了AI算法的攝像頭動態調整精度;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平板電腦上“生長”出建筑的立體架構,實現“見所未建”......近日,在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舉辦的2025年智能建造暨安全生產月啟動觀摩交流活動上,一項項“智慧大腦”技術搭建起智能建造的“未來現場”。
活動中,建筑行業專家、學者聚焦智能建造、安全生產等領域,共同探討智能建造的技術攻關、場景應用和成果轉化。專家學者們還走進全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三峽大學土木工程科學樓,觀摩綠色智能建造的最新成果,感受高質量發展的“宜昌建造新氣象”。
三峽大學土木工程科學樓項目以“成果展示+講解交流”形式引發觀摩熱潮。在數字協同方面,該項目搭建企業集中招采、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等數字平臺,同時應用“電子工單”數字平臺,形成分包編制工資表、總包項目部上傳、工人本人核對工作閉環,工資發放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有效解決農民工工資賬目不清、支付過程不透明等問題,勞務用工更加規范、便捷和高效。

在智能施工方面,該項目采用BIM正向設計,研發“BIM+AR”虛擬現實交互技術將建筑物BIM模型1:1投影到工程實物上,更直觀推敲設計細節、檢查建造質量、查看建成效果,同時引入5G智能塔吊、無人駕駛施工升降機、地面整平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建筑清掃機器人、通用物流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設施,減輕人工負擔,提升工程質量,節省建設成本。
本次活動還開展了2025年宜昌市房屋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應急演練。演練分四階段,模擬了極端降雨天氣導致基坑突發坍塌的緊急情況下,相關人員啟動應急預案,并逐級上報,組織疏散、警戒、搶險救援和撤離的全過程,重點檢驗了市級救援力量、項目救援隊的應急響應速度、指揮協作能力和處置措施的實戰有效性。
各參會單位表示,將以此次觀摩和“安全生產月”活動為契機,主動對標優秀項目成功做法,推廣應用新型智能設備,提升工作效率、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水平,全力推動我市建筑業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