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實施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規劃 打造“立體化城市”
近日,在即將竣工的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現場,可見該項目通過向地下拓展空間,創新性地將治水、護綠與停車設施建設融為一體,高效利用城市空間。近年來,宜昌市積極推行立體開發模式,城區因此新增約3000個停車位,積極緩解停車壓力。
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位于勝利四路與沿江大道交會處的濱江公園地下,緊鄰長江,是宜昌市排水管網體系中最大的單體建筑。項目占地面積5563.4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551.5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24.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11126.84平方米。
該調蓄池采用全地下式布局,負二層規劃為調蓄池,總容積達2.1萬立方米,用于收集溢流污水,降低強降雨時污染物直排長江的風險。負一層規劃為停車場,設置74個地下停車位,緩解周邊密集區域停車壓力。地上僅保留樓梯間、風井等必要設施,其余全部復綠,與濱江公園景觀融合,實現“還綠于民”。大公橋調蓄池系統項目同時配建污水提升泵站,污水泵站規模為每天7.2萬立方米。
項目通過立體開發模式,聚焦排水老化、停車短缺等痛點,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實施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規劃,通過垂直功能分層、全周期同步開發,構建出“平面分區+立體疊加”的高效空間利用體系,實現土地效能多維提升與功能價值的深度挖掘。
近年來,宜昌市積極探索廣場、公園綠地、中小學等地下空間資源復合利用,打造“立體化城市”。為推進城市立體開發,宜昌市編制《宜昌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統籌布局地下交通、市政管網等重點設施,與《宜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形成“地上地下全要素管控”規劃體系;出臺《宜昌市城區地下空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對地下空間使用權供地方式、使用年限和土地出讓金的計收標準等進行規定,鼓勵和推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同時,宜昌市還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在項目前期開展地下空間功能兼容性論證,建立“多規合一”平臺,實現地上地下空間“一張圖”管理;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機制,為民生項目開辟快速通道。
目前,宜昌市利用伍家崗小學、岳灣路小學等學校,城東公園、神仙灣公園、城辰體育公園、濱江公園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約3000個,不僅緩解擁堵問題,還釋放公共綠地空間價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