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湖北宜昌劃定中心城區14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紅線 以“管控+引導”推動工業項目集中入園

近日,湖北省宜昌市出臺《中心城區工業用地保護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在中心城區劃定14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紅線,通過“管控+引導”雙機制推動工業項目集中入園,為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一是分級鎖定產業空間。《辦法》明確,宜昌市基于主導產業用地需求及工業用地布局特征,構建兩級工業用地保護體系,嚴格落實“總量控制、集中連片”要求。其中,一級保護線承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功能,覆蓋49個區塊,規模穩定在80平方公里,作為長期發展底線;二級保護線服務產業漸進升級,覆蓋83個區塊,規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為大數據、研發等新業態預留彈性空間。這種分層管控模式,與宜昌錨定“集群式”發展路徑、強化產業集聚區的戰略高度契合,確保每個園區集中發展根植性主導產業。
二是剛性守護工業屬性。《辦法》提出,工業用地保護線內以工業用地為主,一級工業用地保護線范圍內工業用地占比不得低于80%,確保產業核心功能;二級工業用地保護線范圍內工業用地占比不得低于50%,在符合相關條件下,允許向大數據、研發等新型產業功能及配套生產服務設施用地轉化。嚴禁擅自改變工業用途,嚴防非工業功能侵蝕,對于違法行為,宜昌市相關部門將責令相關主體限期整改并恢復原狀;情節嚴重者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此舉將有效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并支持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推動構建“市區一體、市縣聯動”的新型工業化格局。
三是動態優化保障效能。《辦法》規定,工業用地保護線實行總量穩定機制,任何調整需確保區域內工業用地總規模不減少,并符合集中連片導向。調整流程由各區人民政府或高新區管委會論證必要性并編制方案,經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會同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審查后,報市人民政府審批,最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監管體系。這一動態機制強化規劃實施的協同性,將為加快新型工業化、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提供制度支撐。
記者手記
為工業挺“脊梁” 促產業鍛“筋骨”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記者 陳琛
一座中部地區的非省會城市,2024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6000億元,發展勢頭突飛猛進。宜昌這座曾經的傳統工業城市,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何以趕超?
答案就在做強工業這一經濟發展“主引擎”上。宜昌市工業基礎扎實、底蘊深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根基穩固,是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產業升級不是另起爐灶,而是立足資源稟賦,在傳統優勢中培育新動能。
工業穩則經濟穩、就業穩、社會穩。錨定“工業強市、產業立市”的目標,宜昌認識到保護產業用地是保護制造業的重要前提,也看到了制造業對服務業的溢出效應。因此,宜昌因城制宜,采取總量控制、集中連片的方式,分級劃出工業用地“硬杠杠”,既確保了產業核心功能,為現有產業集群和轉型提供長期發展底線,又為未來新業態預留彈性空間,支持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
“城無產不興,產無城不立。”宜昌一方面剛性守護用地的工業屬性,嚴防非工業功能侵蝕,守住了基本盤,挺起工業強市的“脊梁”;另一方面,通過動態優化和國土空間“一張圖”監管,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也有利于推動構建新型工業化格局,拓展新賽道,鍛造產業“筋骨”。這一系列探索既是解決空間規劃布局模糊、工業用地指標緊缺、低效用地擠占空間、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傳統工業城市成長陣痛的現實考量,也是響應制造強國戰略的實踐創新。宜昌的探索表明,守住并用好工業“底盤”,可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十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