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瑪瑙河流域項目入選全省十大優秀案例
近日
全省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第二批十大優秀案例公布
宜昌市瑪瑙河流域項目
榜上有名

從全省眾多項目中
脫穎而出成為典范
宜昌市瑪瑙河流域項目
如何布局藍圖?
接下來
就讓我們一同走進
瑪瑙河流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
項目引領
宜昌市瑪瑙河流域項目:創新“全域+流域”跨縣域整治路徑,以“大流域規劃+小流域治理”與“F+EPC+O”全生命周期運營模式推進子項目建設,構建“健康、美麗、幸福瑪瑙河”的流域生態經濟帶。
項目概況
瑪瑙河是長江的一級支流,全長60.8公里,流域輻射當陽、夷陵、枝江三市區6個鄉鎮97個村居,流域人口17.67萬人,流域面積749平方公里。
2023年12月《瑪瑙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獲市政府批準,瑪瑙河流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2024年5月獲批并啟動建設,連續3年納入市級工程類項目進行調度。
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久久為功,強化工作統籌。成立瑪瑙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指揮部,由市級領導掛帥,市資建部門牽頭,建立指揮長季督辦、副指揮長月調度的“政府統籌、規劃引領、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思維,合力攻堅,齊抓共管。整合農業、水利等部門項目20個13.3億元,實現資源、資金向瑪瑙河流域“雙集中”。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強化系統治理。“一張藍圖干到底”,以《瑪瑙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為引領,著眼流域現狀和未來,“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為引領,謀劃了7個全域項目,整治規模50.66萬畝,總投資39.2億元。實現了瑪瑙河流域全覆蓋,為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良好環境。
三是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安全防線。以保障人民安全與健康為出發點,緊繃安全底線這根弦。通過全域項目統籌,帶動農業、環保、水利等部門立足流域糧食安全、水安全、水環境,生態安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防洪治理、污染防治、環境整治等項目,堅決守牢安全底線。
四是堅持產業發展,強化品牌效應。以產業迭代升級為導向,統籌推進三地互聯互通、提檔升級主干道建設,著力構建關鍵節點,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重點培育“夷陵牛”“瑪瑙米”“宜品貢”等特色品牌,加快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型產業業態,切實提升鄉村發展“顏值”與“產值”,持續增強品牌效應,有力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五是堅持人民至上,強化宜居宜業。以人民為中心,本著“小投資建設、低成本維護、長時間管用”原則,以安福寺、鴉鵲嶺和王店3個小城鎮為重點,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實施土地流轉,激活資源要素,推動產業升級,新增就業崗位,大力推進“好房子”和“完整社區”建設,引導人民群眾向現代化產業和未來社區“雙集中”,確保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子項目簡介(部分)
云臺村美麗田園項目

云臺村美麗田園實施前后
夷陵區鴉鵲嶺鎮云臺村美麗田園項目是瑪瑙河流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一期)核心子項目,整治面積5000畝,總投資1.5億元。

三岔河口河道治理實施前后
該村通過全域國土整治項目,統籌水利、農業、環保、交通等部門資金,聚焦“一河兩岸”和三河交匯口,推進園地變耕地、“小田并大田”,破解耕地非糧化、碎片化、布局無序、利用低效難題,沿河兩岸視域內“萬畝方”美麗田園雛形已現。
東方年華農文旅融合項目

該項目位于枝江安福寺鎮秦家塝村,整治規模1.95萬畝,總投資10億元,獲譽“國家級生態農場”,被列入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3年將該項目納入瑪瑙河流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范圍,整合相關部門資金8000萬元,總體進展達70%,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9月,被省自然資源廳納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農文旅融合精品試點項目。
東山村精品果園項目

東山村位于夷陵區鴉鵲嶺鎮,該村抓住兩輪土地整治機遇,在2013年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后,在2024年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中持續發力,總投資2000余萬元,新增耕地468畝,建設精品果園1800畝,新建排灌溝渠149公里、田間道87公里、生產路30公里,耕地質量普遍提高0.5等,昔日“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變為“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為后續產業導入奠定堅實底盤。
金和村“五微五小”項目

“微工程”——農業用地“改地增糧”
夷陵區鴉鵲嶺鎮金和村通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投資1300萬元,開發低效園地,新增耕地600畝,實施土地平整3000畝、建設排灌溝渠90公里,糧食產能提高15%。
“微更新 ”——建設用地“騰籠換鳳”
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開展閑置宅基地復墾126戶、盤活低效建設用地82畝,實現“增減掛鉤”收益2100萬元,實現集體經濟增長和村民致富“雙贏”。
“微革新”——人居環境“修繕如新”
完成塆組道路硬化22公里、刷黑15公里,改廁100%,污水管網覆蓋85%,安裝路燈320盞,新增綠化3.2萬㎡,建設“五小”工程,完成3處小廣場建設,2處小長廊修繕,1處小戲臺搭建,2處小樂園增設,6處小菜園平整。
“微行動”——文化傳承“魅力綻放”
建設文化廣場、文化長廊,打造一草一木皆美景、一塆一巷皆精品的美麗長石。依托文化廣場,舉辦多彩活動不定期組織籃球比賽、廣場舞比賽、紅色電影展等活動60場次,群眾自發參演1100人次,文明新風浸潤塆組。
“微產業”——強村富民“安居樂業”
引進“嘉馥農業”,建成1500畝現代化設施蔬菜基地、80畝采摘果園、年出欄2200頭生豬的循環基地,配套智能育苗工廠和中央廚房,形成“育苗一種植一加工一冷鏈一觀光”全鏈條。年綜合產值1.1億元,帶動周邊150戶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日均直供宜昌主城區新鮮蔬菜43噸。
工作成效
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建成高標準農田1.3萬畝,完成“非糧化”改造1200畝,完成“小田并大田”3.1萬畝,新增耕地7305畝,5畝以下圖斑減少108個,碎片化率由32%下降12%。
全面優化空間布局。共拆除老舊農房590戶,土地復墾420畝,騰退集體建設用地530畝,盤活低效建設用地1300畝,完成農房改造550戶。
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現改造低效柑橘園1.1萬畝,建成6片美麗田園和5片精品果園,新增食品類工業企業4家、農文旅融合項目3個、農村專業合作社10家,共流轉土地面積5.47萬畝,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30萬元,人均年增收3000元。形成瑪瑙河“洋紅柑桔”“宜品貢”等品牌和“海通”“歡樂家”食品深加工產業鏈條。
全面改善基礎設施。完成道路提檔升級89.67公里,新建機耕橋12座,坑塘整治62口,三岔河大橋建成通車,夷陵區云朵驛站、枝江交通驛站和龍鱗壩投入使用。帶動年新增游客12萬人次、拉動消費600萬元以上,實現新增就業1200余人。該項目連續2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等次,并要求將項目打造為流域綜合治理和鄉村振興的示范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