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總結
2019年,我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資源廳的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守底線、優服務、強基礎、求突破”為著力點,認真履行“兩統一”職責,著力服務宜昌高質量發展。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統籌國土空間規劃引領。戰略規劃取得重大進展,《宜昌2050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完成。貫徹落實《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在省內率先啟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宜昌高新區“多規合一”一張圖方案,“多規合一”一張圖綜合信息平臺開始試運行。81個示范村村莊規劃編制進展順利。《宜昌市共聯濱江片區城市設計》等9項城市設計成果完成上報。
(二)推進長江生態修復。落實生態紅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形成階段性成果。521萬畝耕地和39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得到切實保護。落實沿長江15公里范圍內建設項目禁建限建政策,支持134家化工企業關轉搬改,助力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累計完成投資31.09億元,130家礦山完成地質環境恢復治理3432畝。認真履行沮漳河河長職責,整改完成42個項目。牢牢守住磷礦開采總量1000萬噸底線,23家礦山進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三)保障高質量發展用地需求。批準建設用地1.39萬畝,湖北航空學院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政策,撤消批文面積4634.64畝,處置閑置土地7852.8畝,供應建設用地4.1萬畝,土地成交價款150.88億元。
(四)強化執法監管嚴控農地“非農化”。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58宗,涉及土地面積1734.25畝。鞏固大棚房清理成果,89個一般性違法問題正在加緊整改, 建立規范設施農用地管理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五)助力民生不斷改善。落實土地儲備專項債券29.12億元,支持棚戶區改造項目建設。利用增減掛鉤政策籌集扶貧資金10.3億元。三峽高速伍家崗收費站遷建等9個重點項目規劃審批基本完成。加快城區邊角地利用,累計規劃建設27個公共停車場,累計完成22家菜市場的規劃驗收。
(六)強化地災防治與安全生產。對288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巡排查,排危除險94個,成功預報秭歸縣泄灘鄉陳家灣村卡門子灣滑坡,連續16年實現庫區和重點監測點零死亡。在三峽庫區和山區縣市設立專業監測點86處,初步實現提前3小時預警。重點省份建設落實補助資金1.62億元。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好轉,全年未發生重特大礦山安全事故。
(七)推進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創新。市縣兩級自然資源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實現“機構合、人合、事合、心合”“四合”目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出臺三項行政審批改革配套制度,對審批事項進行合并辦理、優化流程、簡化材料,實行合并辦理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等“五個合并辦理”,全面取消施工圖審查,50%以上的審批事項委托授權分局或窗口辦理,業務辦理提速36%。頒發了首本合并辦理后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現一般登記、抵押登記業務辦理5個工作日工作目標。
(八)自然資源調查與資產管理有序推進。第三次國土調查順利推進,13個縣市區調查成果率先通過國家級內業核查。基于“一張網”“一張圖”信息化平臺整合融合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順利起步,啟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夷陵區“山水賬”試點平穩推進,自然資源統計體系基本形成。測繪和地理信息依法規范,宜昌市局獲全省第六屆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團體“優勝獎”。
(九)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嚴格黨組全面從嚴治黨責任清單管理,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專題調研12批次,領辦民生實事、整改重難點問題24個。認真落實“四種形態”,不斷強化監督執紀。推進機關黨建“四個常態化”,引導機關黨建創品牌出經驗。強化干部隊伍和作風建設,1家單位和1名個人分別榮獲市發展貢獻獎和生態環境獎,1名同志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用地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顯化。基礎設施及重點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增加,規模指標與計劃指標缺口較大。二是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存在機制障礙。國土空間規劃國家標準未出臺,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工作機制還不健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缺乏頂層設計。三是“執法難”問題突出。基層執法人員不足、執法手段缺乏,執法能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2020年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安排
(一)保障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需求。一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對標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學習成渝經驗,制訂實施《宜昌2050發展戰略規劃》的具體措施。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部完成,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初步建立,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平臺搭建完成。二是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建設。統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管理,推進建設用地指標在市域范圍內優化配置,實現重點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需求應保盡保。三是保障礦產資源有效供給。保障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龍頭企業提升產業鏈水平用礦需求,保障建筑石料有效供應。四是堅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落實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分類管理政策,強化設施農用地監管,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發展鄉村產業項目,完成村莊規劃編制。
(二)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是加快推行“增存掛鉤”,科學新增建設用地與盤活存量計劃,持續推進GDP地耗水平降低,加大閑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處置。引導自然資源利用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二是規范工業園區用地管理。堅持工業園區面積總量壓減,嚴格核定各類園區用地控制邊界及控規調整,建立差別化工業園區用地標準,推廣“標準地”出讓,國家級開發區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不低于10%。推進一次規劃、分期供地,工業用地重點向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傾斜。三是嚴格磷礦開采總量控制。嚴格磷礦開采管理,推進磷礦礦權減量化,全市磷礦礦權數壓減到40個以內,磷礦開采總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
(三)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創新。一是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確權,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管理情況向人大報告制度,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完善自然資源統計體系。二是提升行政審批服務質效。深化“一網一門一次”、”六多合一”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壓縮工業項目審批時間至33個工作日,實現“1233+88”改革目標。深化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完成農村不動產權籍調查,實現不動產登記城鄉全覆蓋。三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點狀供地”新模式。
(四)推進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一是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力保39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雙提升。二是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綜合運用增減掛鉤、指標獎補等政策紅利,積極爭取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化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提升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能力,力爭三峽庫區和重點監測點因災零死亡。推進長江干支流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三是推進建設公園城市。積極配合園林部門,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要求,強化規劃研究和審批,加大城市設計力度,推進街區公園、城市綠道的“串園連山”。四是扎實做好沮漳河河長制工作,推進河湖確權劃界工作。
(五)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和競爭力。一是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支持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和國際廳建設,支持沿江高鐵、鄭萬聯絡線、白洋茅坪疏港鐵路、當遠鐵路建設,支持白洋港、茅坪港、G59呼北高速宜昌段、宜來高速公路建設。啟動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和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工程前期研究。二是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做好重點片區城市設計,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等政策,研究制訂老舊小區配套政策,助力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推進東站、奧體中心、沙唐等片區深度開發,加快共聯濱江片區開發,編制高鐵北站片區規劃。三是積極培育經濟新業態。推進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發展文博經濟,支持西壩等片區培育夜間經濟業態,提升城市的彈性和舒適性。
(六)推進自然資源法治建設。落實主要領導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大宣法、學法、用法工作力度,深入開展憲法法律宣傳教育,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以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嚴肅查處各類自然資源違法違規案件。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進源頭管控,嚴控農地非農化,對影響較大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掛牌督辦。以案卷評查為抓手,著力提升全系統自然資源執法能力和水平建設。深化“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加強自然資源信用監管及聯合懲戒。
(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政治思想建設,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常抓不懈,鞏固和擴大主題教育成果。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省廳黨組工作要求落地見效。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達標創建、提檔升級,落實“四個常態化”特色要求,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達標創建、提檔升級。做好黨規黨紀和監察法規宣傳教育“十進十建”工作。層層傳導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工作壓力,精準運用“四種形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