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2020年工作要點
2020年,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自然資源廳工作要求,全面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為實現“一高雙爭三決勝”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一、保障高質量發展自然資源需求
1.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對標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學習成渝經驗,實施《宜昌2050發展戰略規劃》,推進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平臺。
2.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統籌使用新增、增減掛鉤、增存掛鉤等各類計劃指標,推進建設用地指標在市域范圍內優化配置,保障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用地需求,實現國家、省、市級重點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應保盡保。
3.保障礦產資源有效供給。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保障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龍頭企業提升產業鏈水平用礦需求,保障建筑石料有效供應。
4.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堅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完成美麗鄉村示范村村莊規劃編制。落實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分類管理政策,強化設施農用地監管,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發展鄉村產業項目。安排一定比例建設用地指標專項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支持鄉村振興。
二、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5.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行“增存掛鉤”,科學編制新增用地與盤活存量用地計劃,持續推進GDP地耗水平降低,加大閑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處置。引導自然資源利用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6.規范工業園區用地管理。堅持工業園區面積總量壓減,嚴格核定各類園區用地控制邊界,建立差別化工業園區用地標準,推廣“標準地”出讓,助力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級開發區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不低于10%。大力推進一次規劃、分期供地,工業用地重點向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傾斜。
7.嚴格磷礦開采總量控制。嚴格磷礦開采管理,推進磷礦礦權減量化,全市磷礦礦權總數壓減到40個以內,全年磷礦開采總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
三、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創新
8.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按照部省要求,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確權工作,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對統一時點更新數據進行再核查。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管理情況向人大報告制度,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完善自然資源統計體系。規范土地儲備管理,做好專項債券管理與項目協同推進。
9.提升行政審批服務質效。持續深化“一網一門一次”“六多合一”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壓縮工業項目審批時間至33個工作日,實現“1233+88”改革目標。自然資源服務非涉密事項全部納入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實現網上辦理,推進不見面審批,積極探索“云上供地”。深化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完成農村不動產權籍調查,實現不動產登記城鄉全覆蓋。統籌推進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繼續推進“天地圖·湖北”一體化建設。
10.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點狀供地”新模式。
四、推進自然資源生態修復
11.全面劃定“三條控制線”。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力保全市521萬畝耕地和39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質量雙提升。落實沮漳河河長制工作要求,完成重點河湖確權劃界工作。
12.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綜合運用增減掛鉤、指標獎補等政策紅利,積極爭取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化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推廣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應用,提升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能力,力爭三峽庫區和重點監測點因災零死亡。推進長江干支流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13.推進建設公園城市。積極配合園林部門,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要求,強化規劃研究和審批,加大城市設計力度,支持推進街區公園、城市綠道的“串園連山”,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
五、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和競爭力
14.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進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支持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和國際廳建設,支持沿江高鐵、鄭萬聯絡線、白洋茅坪疏港鐵路、當遠鐵路建設,支持白洋港、茅坪港、G59呼北高速宜昌段、宜來高速公路建設。支持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及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工程前期研究。
15.高質量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做好重點片區城市設計,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等制度優勢,研究制訂配套政策,助力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支持停車場、菜市場、消危減土等5個“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優化保障公共衛生、社區治理、智慧城市用地空間和規劃管理的工作機制。
16.推進重點片區城市設計。推進東站、奧體中心、沙唐等片區深度開發,加快共聯濱江片區開發,統籌高鐵北站片區規劃編制。推進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發展文博經濟,支持西壩等片區培育夜間經濟業態,提升城市的韌性。
六、推進自然資源法治建設
17.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嚴格落實主要領導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大宣法、學法、用法工作力度,深入開展憲法法律宣傳教育,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18.強化執法監督。以國家自然資源督察、衛片執法監督檢查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嚴肅查處各類自然資源違法違規案件。強化日常巡查監管,推進源頭管控,嚴控農地非農化,深入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對影響較大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掛牌督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以案卷評查為抓手,著力提升全系統自然資源執法能力和水平建設。深化“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加強自然資源信用監管及聯合懲戒。
19.抓好平安系統建設。聚焦土地征收、礦產資源領域,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格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立足嚴控增量,減少存量,按“一案一策”的原則積極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大力推進陽光信訪。
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20.強化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常抓不懈,鞏固和擴大主題教育成果。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加強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研討和各支部黨員教育。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省廳黨組工作要求落地見效。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達標創建、提檔升級,落實“四個常態化”特色要求。全面推進“黨建+”工作,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機融合,打造具有自然資源特色的黨建品牌。
21.強化意識形態和統一戰線工作。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意識形態“五納入三報告一督查”制度,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牢牢把握輿論引導和應對主動權。認真落實市委統戰工作要求,落實支持民營經濟“二十條”政策,加強群團工作。做好機要保密工作,完善保密制度,嚴格互聯網使用保密管理。
22.強化黨風廉政和作風建設。扎實做好市委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實施意見,持續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專項整治,嚴防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做好黨規黨紀和監察法規宣傳教育“十進十建”工作。層層傳導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工作壓力,精準運用“四種形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23.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脫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以及脫貧摘帽后“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自然資源脫貧攻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24.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強化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充分利用市委黨校、科長講堂及有關高校等域內域外平臺,加強對系統干部新知識新業務培訓,提升干部專業化能力。強化干部輪崗交流,實施青年干部培養計劃,提升全系統組織力和戰斗力。扎實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