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6 日,由宜昌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策劃的 “四維探城記” 青少年研學系列活動第二期 ——“走進宜昌地質世界” 正式拉開帷幕。30 組由 9-15 歲未成年人與家長組成的研學家庭,沿著特色研學路線,通過 “室內科普研學 + 野外實地考察” 深度融合的模式,沉浸式探尋地球億萬年演化的奧秘,在實踐中傳承科學家精神,深化對家鄉獨特地質資源的認知與熱愛。
本次研學活動以 “理論筑基、實踐賦能” 為核心設計理念,構建起完整的地質知識探索體系。活動首站設于湖北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地質陳列室,來自湖北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的專業老師以館內核心藏品與珍貴地質標本為教學載體,結合宜昌本地數十年地質勘探歷程中的典型案例,生動解讀 “標本是地球的信使” 這一科學理念。從巖石的形成年代到礦物的獨特屬性,從地質構造的演變規律到本地地質資源的分布特征,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形象的比喻,讓青少年們直觀了解每一件地質標本背后承載的地球演化故事。
隨著室內研學的結束,30 組研學家庭轉場至 G348 地質科普公路,開啟實地探索。在 G348 地質科普公路明月臺觀景點位,三峽大學王孔偉教授聚焦此處的鮞粒灰巖地貌,詳細講解這一形成于 5 億年前淺海環境的地質遺跡的成因機制,結合現場地貌特征,向青少年們闡釋峽谷的形成原理,并帶領大家近距離觀察三峽崖刻,解讀地質景觀與人文歷史的交融共生。隨后,研學團隊抵達 0.618 地質科普園。王孔偉教授以園內標志性地質景觀為活教材,從巖石成因、地層演變的專業視角,拆解不同地質景觀的形成過程,還原數十億年間宜昌地區的地球演化軌跡。腳下是承載億年歷史的 “石頭路”,指尖觸碰的是歷經歲月洗禮的巖石表層,青少年們時而俯身觀察巖石紋理,時而拿出筆記本記錄關鍵信息,時而向老師提問解惑,在親手觸摸與細致觀察中,真切感受地球歷史的厚重與地質演變的神奇。
宜昌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宜昌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資源,是開展地質科普教育的天然課堂。此次 “走進宜昌地質世界” 研學活動,以本土特色地質景觀為依托,創新打造 “行走的科學課堂”,不僅實現了地質科學知識的普及,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熱愛自然、探索未知的種子,對培育青少年家國情懷與科學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下一期 “四維探城記” 研學活動將進一步整合多領域教學資源,推出層次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科普研學內容,持續探索地方特色科普教育模式創新,為青少年搭建多元化科學實踐平臺,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全面提升,為培養具備科學精神與探索能力的新時代青少年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