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升起一顆“星”——湖北省遠安縣落星村發展化石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紀實
95年前,湖北省遠安縣打響了宜昌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如今,青山環抱的遠安縣落星村依托化石資源發展旅游產業,踏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題記

青山環繞的落星村 趙璧 攝
偏遠山村成“中國化石第一村”
宜昌市遠安縣的落星村從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變成“中國化石第一村”“網紅打卡地”,是近幾年的事兒。
今年端午假期,隨著游客到來,落星村熱鬧起來。
在村里的化石發掘原位保護屋,游客們可以俯視浮雕般的古生物化石,骨骼獨特的湖北鱷、形似鴨嘴獸的扇槳龍、擁有大眼睛的魚龍、體長超3米的始鰭龍……它們還保持著生前的游動形態,宛如藝術品;在映溝化石點,游客們可以仰望高聳的三疊紀早期嘉陵江組灰巖地層剖面,長達35米的完整化石層如同一扇窗口,讓人了解遠古世界。
遠安縣不僅是土地革命時期湘鄂西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全國知名的化石之鄉。這片紅色熱土出土了大量2.47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落星村是其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之一,也是1965年“遠安貴州龍”的發現地。
2005年,在遠安縣化石主管部門組織下,地質工作者對落星村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初步發掘,并修建了全省首個化石原位保護屋;2007年,遠安縣政府建立了一個小型地質博物館;2008年,遠安化石群省級地質公園正式開園;2014年,遠安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落星村地區成為其核心保護區。
2014年6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化石保護工程碩士班學員來到落星村實習考察,被這里賦存化石的密集度和珍稀度震撼。因此,帶隊老師、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建議,在此建立全國首個村級化石保護站,打造“中國化石第一村”。
隨即,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遠安縣委縣政府、地質專業隊伍等共同推動下,落星化石村建設項目列為當地重點工程予以推進,化石村逐步進入規劃、設計、實施階段。
歲月倏忽。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落星村的“中國化石第一村”名聲越來越響,成為許多游客的“新寵”和國內25家化石村規劃建設的樣板。
化石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在落星村建設化石村前,村民們對山上的“有著奇特花紋的灰黑色石頭”習以為常。而這些伴著修路、建房、采石等生產活動出現的“尋常石頭”,被村民們隨意用于搭建房屋、院墻、豬圈。遇到有人購石,村民們還會四處挖石換錢。
如今,化石知識和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村民們已經把化石資源視為珍寶, 精心呵護,向游客講述三疊紀、魚龍、鰭龍的地質歷史和遠古故事時,更是繪聲繪色、滔滔不絕。“化石是寶貝,青山是金山,千萬動不得!”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這一變化得益于地質工作者的努力。
2018年,遠安縣政府將落星化石村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予以推動,與湖北省地質局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遠安化石保護研究中心。
李姜麗是湖北省地質局所屬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青年科技人員、遠安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的業務骨干。今年5月26日,她應邀在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十屆學術年會上作主題發言,生動講述了其團隊幫助落星村打造“中國化石第一村”的故事。
從2014年開始,在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化石保護資金支持下,李姜麗和5位同事就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遠安化石研究和落星化石村建設上。為了把這里的化石資源調查清、研究透,他們在落星村“安家落戶”,每年有大半年時間在此地駐守。于是,村民們總是看到這樣一幕場景:幾個搞地質的年輕人,不是在山上走來走去、敲敲打打,就是在化石坑里一蹲大半天。
白天,他們在野外小心翼翼地用錘子、鉆頭、鋼釬,一層層扒開巖層尋找化石線索;晚上,還要在燈下用修復細針、刷子,把采集到的化石一點一點從圍巖里“掏”出來,再用顯微鏡觀察、繪圖和記錄。
得益于這些枯燥、艱苦的基礎性工作,他們完成了對落星村重要化石露頭的搶救性發掘和修復,幫助村里建設了化石文化墻、科普牌,編制了一系列宣傳材料,把化石保護的重要意義、豐富多彩的古生物知識等播撒在了田間地頭。
化石旅游帶來山鄉巨變
落星村地處喀斯特山區,產業基礎薄弱,村民除了在面積不大的巖溶洼地里種植一些農產品,少有其他收入來源。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婦孺留守。
近年來,得益于化石村的建設,落星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6年,落星村用“化石名片”引來了“金鳳凰”,一家浙江省旅游企業在此投資打造鄉村旅游景區。同時,遠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原國土資源局)、湖北省地質局把落星村列為扶貧重點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幫助其建設發展。
近年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被修建為平整開闊的柏油路;采石場被改造成化石科考剖面;村子周邊的大量采石露頭得到了保護修復;有的村民搬進了新建的集中移民安置區,有的村民把破房舊院修葺重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19年,落星村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成,形成了小型化石展覽館、化石原位展示館、化石文化走廊、化石文化墻、戶外卡丁車場、跑馬場、滑草場、采摘園等10余個文化旅游景點和項目。村民們也積極行動,開辦了10余個農家樂提供住宿餐飲服務。
2019年5月,落星村的景區正式開業。僅當年“五一”假期就迎來了2萬多名游客。而后,隨著化石村的名聲越來越響,游客越來越多,一年下來,景區收入達1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余萬元,部分村民家庭月收入增長萬元以上。村民周長福家住景區入口處附近,其經營的餐飲生意非常紅火,有時一天要接待30多桌游客,全家齊上陣都忙不過來。
“我把自家柴房和閑置房屋改造成了農家樂。”村民張家木高興地說,“搞旅游比挖石頭強,我家現在一年比一年好。”
景區建設還帶動了落星村的香菇銷售、紅李種植和特色畜牧養殖。近年來,落星村東邊的紅李林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湖北省著名的大型紅李種植基地。
美麗鄉村的幸福藍圖
落星村,一片歷經洗禮的紅色熱土,一方美不勝收的綠色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里照進現實。
2019年,落星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列入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2020年~2021年,落星村又入選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首批地質文化村。
得知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到落星村。“化石村建設需要我們。我們村周邊的山峽里資源多著哩,聽說以后這里還會建綜合景區!”生活有了奔頭,村民們的臉上時常洋溢著幸福笑容。
如今,聲名遠揚的落星村已成為遠安縣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區域之一。“實現鄉村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在遠安縣委書記湯明看來,落星村的脫貧致富,只是遠安打造“古生物化石之鄉”、走向全面振興的起點。“縣委縣政府正在積極籌劃,將與湖北省地質局全面合作,帶動更多鄉村基于優勢資源、凸顯自身特色,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在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指導下,受遠安縣政府委托,李姜麗團隊正在編制《遠安國家化石產地保護利用“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推動落星村化石保護和利用工作融合,實現化石保護功能和旅游功能的雙向促進;對標國際知名的化石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步加強化石村基礎科學研究和公益科普教育,全面提升遠安化石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發展保障,引導更多科研人員和村民參與化石村建設,幫助其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實踐證明,科普也能轉化為生產力。我們正積極推動映溝和張家灣化石產地與南部楊樹洞、武陵峽、陳家灣溫泉等地質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力爭創建遠安首個5A級景區。”李姜麗告訴記者,她心中還有一幅與落星村息息相關的幸福藍圖:讓全國更多的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了解借鑒落星村的成功經驗,走上化石資源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共贏之路。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地質工作者是地球科學的傳播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參與者。我們愿同鄉親們一起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鄉村。”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院長譚文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