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縣局:打造“九頭鳥” 振翅欲高飛
遠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接政策利好,順勢發展,九“頭”發力、久久為功,通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建設宜業、宜游、宜居的田園綜合體,打造富有遠安特色的“高山福園”。
重視規劃龍頭引領。深刻把握科學規劃對指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深做實規劃設計,編制《2022年度遠安縣花林寺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方案》和《2022年度遠安縣花林寺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規劃設計(一期)》,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按照“全域規劃、整體設計、優化布局、全要素綜合整治”的要求,支持農村產業調整集聚和主導產業開發,不斷調整優化鄉村國土空間格局。
優化布局短頭補強。通過整治,逐步破解耕地破碎化、用地無序化難題,建成后項目區預計集中連片耕地從43片升至55片,5畝以下零星耕地圖斑從244個下降至211個,擬凈增耕地面積50.8679公頃;零星農村建設用地面積從整治前的3257.91畝下降至3096.11畝,人均村莊建設用地減少21.52平方米,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的土地利用全新格局將全面形成。
確保安全先頭預防。一是打造項目實施安全環境。通過走訪及問卷調查,保障項目區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要點(試行)》列舉的負面清單,對試點實施可能面臨的違法違規、破壞生態、增加債務等情況進行風險評估,確保群眾反映良好,項目得到普遍支持。二是確保項目資金安全。在資金管理方式上,建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發展基金(專戶)”,作為上級補助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資金專戶;項目各類政府獎補資金收入和項目經營性收入統一歸集到該專戶,實行甲方、投資人和貸款銀行三方共管,明確資金用途和使用順序,實行閉環管理。
部門協同齊頭并進。將自然資源和規劃、財政、水利、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林業、生態環境等部門的有效協調貫穿整治全過程,高度統籌各部門職能分工,整合相關部門在道路改造、電網項目、飲水安全、農田水利等方面的專項規劃、涉農資金,解決部門間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重復建設。
充分融合接頭順暢。做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整合,突出系統性、整體性:與上位規劃《宜昌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相銜接,突出百里荒景區這一核心引擎;與《遠安縣城鄉總體規劃》相銜接,深化位于鳴鳳山-金家灣“慢生活”生態度假區這一城鄉旅游規劃布局的串連作用;與花林寺鎮總體規劃及項目區七個村莊規劃相銜接,加快構建“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互融”發展格局,突出村莊特色定位。
因地制宜分頭治理。立足項目區村莊類型,針對寶華、太平、鳳陽和龍鳳村的傳統文化、自然田園風光特點,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根據羅家院、橫巖坪和魏家沖村作為集聚提升類村莊的劃分,重點做精特色農業,加快推進果蔬產業的提檔升級和高山養殖的發展,通過目標差異化治理,擺脫同質化趨勢。
吸引投資多頭保障。為了破解整治資金缺口問題,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在統籌使用各類涉地涉農資金的基礎上,積極引入金融和社會資本,現已引入百里荒、太清洞、高山奧運村、云頂旅游、拈花谷五大市場主體,均已簽訂合作協議,保守預計配套社會投資9900萬;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計劃投資6300萬元。
規范制度牽頭實施。全面規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管理、考核、評估、監督等工作,注重在制度建設方面進行系統謀劃,嚴格執行省、市級出臺的有關加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實施管理的各項制度安排,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工程招標制、項目工程監理制、項目公告和公示制、項目合同制、項目審計制等各項制度,確保項目的建設時間、建設標準和工程質量。
提升動力勁頭充足。提升項目區群眾的經濟收益,保護合法權益,極大提高當地農民參與綜合整治項目的積極性。一是融合農旅產業跟進。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和精品民宿,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收益,依托招商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給當地帶來的就業崗位,增加服務收入。二是數質雙提農業增效。依靠項目實施后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產,直接增加農業收入。三是主動吸納參與自建。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農田整治、植樹造林、農村道路建設簡易工程,鼓勵由村委會組織當地農民施工,讓當地農民就近就快獲得國土綜合整治帶來的效益。四是規范管理維護權益。建立農民權益保障和利益共享機制。在項目整治方案、整治工程規劃、整治工程實施、土地權屬調整等直接涉及農民合法權益的事項,依法聽取農民群眾意見,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確保土地整理后農民原有承包耕地的面積不減少,新增耕地農民擁有優先承包權;建立健全土地權屬調整機制和方案,規范權屬調整程序和流轉程序,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機制,做到流轉土地價格的合理、透明,切實保護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