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篤行謀發展 綠色國土譜新篇 ——宜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質量發展紀實
奮進新時代,揚帆再啟航。
今年,宜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宜昌市委、宜都市委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保障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線,聚焦資源保護和發展大局,積極履行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職責,重點開展“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年”“自然資源執法攻堅年”“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年”主題活動,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做到保障發展更加有力,保護資源更加有效,生態修復更加突出,營商環境更加優化,亮點紛呈,捷報頻傳。
“畝產論英雄”績效全省一類縣市區排名第三。“多測合一”改革成功獲得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試點。建設用地“一碼管地”改革成為省級建設用地管理應用場景試點。《宜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宜都市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2021-2035年)》編制順利完成。榮獲湖北省文明單位稱號。榮獲宜昌市優化營商環境先進集體、宜昌市自然資源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宜都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被湖北省總工會表彰為湖北省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崗榮譽稱號,是全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不動產登記集體。
踐行“兩山”理念 統籌保護資源
緊密圍繞“兩統一”職責,該局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心用情呵護腳下這片美麗的土地。
壓實責任,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耕地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礎。該局以“嚴起來”的要求,用“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牢牢守住耕地底線。著力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將17.15萬畝穩定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強化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和提質改造(旱改水)項目,今年已完成投資1592萬元。強化土地復墾監管,嚴格落實土地復墾保證金措施,督促臨時占用耕地的使用人落實土地復墾義務,今年已落實612畝土地復墾,保證金1250萬元。

在高壩洲庫區首次監測到小天鵝
今年3月,在高壩洲庫區首次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小天鵝,4月在松樂山林場首次監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鬣羚(俗稱“四不像”)。截至目前,宜都共發現鳥類17目40科114種,脊椎動物3目6科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中華秋沙鴨和黃胸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3種。為加強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的保護與發展,該局在全省率先開展《宜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宜都市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2021-2035年)》編制,發布《宜都市常見及珍稀野生動植物圖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市綠色高質量發展。
筑牢林業資源管護責任機制,建立健全林長制,建立林長制聯席會議、部門協作、信息公開、督查考核制度,設立市、鄉、村三級林長811位,聘請專兼職護林員56位,每一座山、每一片林都有人管,有人護。創新“林長+”工作機制,創建“林長+檢察長”“林長+法院院長”“林長+警長”“林長+護林員”協作工作機制。建立宜都天龍灣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各級林長開展巡林5651次,通過林長巡林,抓緊抓實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物保護等工作,拉緊責任鏈條,強化日常監管。

廖家湖(龍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
底線思維,織密行業安全防線。自然資源領域安全生產、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持續可控,連續38年無較大森林火災,連續14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該局以“自然資源執法攻堅年”活動為抓手,嚴厲打擊非法利用和破壞耕地、林地、礦產資源等行為。扎實開展打擊礦山違法開采、森林督察、“礦霸砂霸”掃黑除惡和松材線蟲病疫木檢疫執法專項行動,持續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和打擊非法交易野生動物違法行為執法巡查。
強化要素保障 提升服務質效
發展離不開土地、林地資源支撐,近年來隨著宜都市持續高質量發展,土地要素瓶頸逐漸凸顯。該局以服務發展為第一要務,克服唯資源論的思想束縛,搶抓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為宜都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化工業轉型升級、百強持續進位提供了要素保障。
今年以來,該局統籌兼顧,謀劃全局,加快建立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精細編制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高質量劃定“三區三線”,促進城鄉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形成“三區三線”初步方案,劃定城鎮開發邊界65.14平方公里,推動城鎮緊湊發展和節約集約用地。
在優化空間布局上出“實招”。該局組建工作專班,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主動對接項目,指導科學選址,審查規劃設計方案、出具項目用地紅線、核實規劃條件。圍繞全市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分區、分片、分批次高標準編制成片開發方案,推進吳家崗、東陽光醫藥產業園區、荊門山生態文化園區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編制,為東陽光、新洋豐磷酸鐵鋁等省市重點項目提供了規劃支撐。
在保障項目用地上出“快招”。及時跟蹤重點工程項目,提前掌握用地需求,納入項目用地儲備庫有序安排用地。提升組卷報批質效,進一步加快供地速度。東陽光低碳高端電池鋁箔項目僅用10天即完成林地審批手續,58天完成513畝土地報批。今年已獲批建設用地4426畝,林地2628畝,新獲批建設用地和林地較去年同期增長121%和110%。
在節約集約用地上出“真招”。進一步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全面摸清現狀及成因,完成《市城鎮低效用地規劃》編制,更新批而未供土地“招商地圖”,實施閑置資產“盤活工程”,按“一地一策”實行分類處置,已盤活存量土地521畝。全面實施“畝產論英雄”,嚴把用地指標安排、項目準入、履約管理等環節,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2021年宜都市畝均GDP達38萬元/畝,在全省一類縣市中,績效考核位列第三。
創新改革賦能 優化營商環境
近日,省自然資源廳發文,確定宜都市為湖北省土地管理“一碼管地”信息化支撐建設用地管理應用場景試點縣市,成為全省三個縣級試點縣市之一。
被確定為省級試點項目以來,該局會同技術專家對涉及到的業務、系統、網絡、數據情況進行詳細地調研和資料收集。結合宜都市實際情況,以“建設用地一碼聯辦”為切入點,建立建設用地全過程生命周期“一碼互享”,實現系統內“選、批、供、查、登”等全流程信息共享。通過數字賦能手段提升數字治理效能,為土地全流程管理做好技術支撐,為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供沃土。
該局“多測合一”改革成功獲得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試點。實施改革以前,工程建設項目完成3個階段11個事項全部測繪流程需25個工作日,用時長費用高。改革后將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進行整合,只需9個工作日完成全部流程,其中竣工驗收登記階段可由原12個工作日降低為3個工作日。避免了重復測繪、多頭測繪,實現工程項目建設測繪“一次委托、聯合測繪、成果共享”,大幅壓減了工作環節和工作時間,節省了成本,提升了服務效率。
個個敢擔當,事事“馬上辦”,該局全體干部職工爭當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者,營造了“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人人關心營商環境,人人優化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全力打造高效便捷、暖心順心的營商環境,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宜都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為群眾服務
減材料,手續更簡。該局對507項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梳理,203項政務服務事項申請材料進行減免,“免提交”的材料個數達到涉及材料總數的40%。減環節,跑動更少。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服務,實現“服務零距離、審批零等待”。全面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為33家房地產企業開放服務端口,實現購買商品房辦證“線上辦理”,推廣實施不動產電子證明應用。開通線上抵押登記,實現不動產抵押登記“異地申請、屬地辦理、一網通辦”。減時限,耗時更短。聚焦“最多跑一次”目標,為企業提供業務幫辦代辦服務,進一步優化辦理環節,全面實現企業間不動產轉移登記30分鐘內辦結,比省級要求提速60%。法治保障,環境更優。該局制定了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免于強制四張包容審慎清單,進一步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及時開展信用修復,對受到行政處罰的企業在公示期滿后,及時聯系企業開展信用修復,助力企業重塑信用,進一步提升社會信用水平。
統籌生態修復 筑牢綠色屏障

枝城鎮洋津畈村丘崗農田綜合整治項目
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助推城鄉富美。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走進宜都市枝城鎮洋津畈村稻田公園,山水田園生態畫卷徐徐展開。枝城鎮洋津畈村通過國土綜合整治,發展優質水稻,走上農旅融合的發展道路。這是枝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一個縮影,該局統籌市財政、水利、農業等多個部門,科學編制《枝城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完成總投資1.68億元,新增耕地面積1618畝,增減掛鉤面積115畝。新建道路8公里、拓寬40公里,農村水系綜合治理6公里,丘崗農田整治2.5萬畝,進一步完善項目區域內基礎設施。重點打造了以洋津畈村農旅融合發展、泉水河村規模化農業產業種植、架鍋山村美麗鄉村為代表的示范片區。相關試點建設經驗在全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部級試點)交流會上進行發言。今年2月,宜都市被納入縣(市)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成為全省5個試點縣(市)之一。納入全省縣(市)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后,初步確定總投資50億元,擬實施項目19個,涉及9個鄉鎮57個行政村,整治面積約95萬畝。通過實施該項目,優化空間布局,未來可為化工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交通基礎設施等項目騰出用地空間,助推鄉村振興。

枝城鎮架鍋山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以全域國土綠化繪制綠色生態底色。以提升森林質量為重點,開展長江清江生態廊道建設工程5個,實施森林景觀質量提升工程10個,集中義務植樹14場次,完成植樹116萬株。積極支持宋山沖村等3個村的森林鄉村創建活動。對松樂山林場“網紅銀杏林”采取撫育采伐和補植補造,打造了森林樣板工程。見縫插針打造公共綠地,凸顯人文情懷,針對獨臂將軍賀炳炎故居這一紅色旅游景點,開展立體式綠化美化,栽植喬木516 株,新增綠化面積30畝,特別點綴鄉土杜鵑,生態“綠”和革命“紅”相得益彰。同時,按照“三分栽,七分管”的營造林要求,編制《新造林撫育方案》,落實地方政府財政補助資金,將未成林的1065畝長江兩岸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補助政策延長兩年,促進其盡快郁閉成林,充分發揮生態效益。

五眼泉鷹子石礦山修復項目
以綠色礦山建設持續守護秀美青山。金秋時節,紅花套鎮鄢家沱采石場,蒼翠依舊,因過去開采導致的破碎山體,煥發出新的生機。全市新增礦山生態修復面積達3000畝。近年來,該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把“兩山”理念貫徹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過程。編制完成《宜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持續開展綠色礦山三年專項行動。目前,全市礦山由84家減至9家,3座中小型礦山均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基本實現資源利用集約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華新水泥松木坪楊樹坪礦入選全國綠色礦山,昊飛礦業、永宜礦業(已關閉)入選省級綠色礦山名錄,今年,將建設東陽光大包垴礦山和微源礦業2家綠色礦山。
夯實黨建基礎 鍛造資源鐵軍
黨建是魂,是高質量發展“引擎”。今年來,局黨組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從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貫穿到資源規劃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過程、各個環節。
著力打造自然資源系統政治、業務、生態、廉潔“四位一體”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環境,以落實“兩個責任”為抓手,以規范權力運行、完善風險防控為著力點,創建“清風自然”廉政品牌,著力打造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全面提升“資源衛士+1+N”黨建品牌成色,以“黨旗帶團旗、黨徽帶團徽、黨務帶業務”為總抓手,突出“資源衛士”黨建總引領,圍繞政治生態分析研判“1”為總開關,落實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維護權益、修復生態等“N”為總任務,聚合融合新時代黨建工作新任務,主動適應黨建工作新變化,精準聚焦、精準聚力、精細聚合。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重點項目一線、疫情防控一線、地災巡查一線得到生動的實踐和檢驗檢閱。

宜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員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該局黨組在激發系統干部職工的主人翁意識上,在提振系統干部職工精氣神上,在拓寬拓展系統干部職工成長成才上做細文章、做好服務,讓“作風務實、工作扎實、責任落實”的干部有空間、舞臺,著力鍛造一支黨性強、素質硬、作風實的資源鐵軍。
抓實學習學風。以“專家、道德、廉政”“三個講堂” 為載體,制定2022 年“業務講堂”學習課題,內容涵蓋新聞信息寫作知識、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修復實踐等12個專項知識,通過“自己人”講業務,構建展示自我、促進融合、鍛煉提升的平臺,著力打造資源系統“專”“善”“廉”干部教育品牌。
培養四型干部。以“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年”主題活動為抓手,深化“年輕干部成長工程”,采取“在職進修、基層鍛煉、異地掛職、跟班交流”等方式,通過推選“首席業務骨干”“最佳服務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建立“后備干部儲備庫”和“業務專家儲備庫”等手段,著力培養一批“思想正+作風實+服務優+品質凈”的優秀干部。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宜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力當好資源衛士,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真抓實干,砥礪前行,為宜都市“挺進全國千億五十強、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提供堅強的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