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興山探索與實踐
興山縣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部,地處三峽庫區和長江支流,是昭君故里,神農架門戶,處于湖北省鄂西生態圈核心區,三峽庫區國家水土功能保持區,屬于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是宜昌創建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重要節點,承擔著非常重要的生態守護使命。歷屆興山縣委縣政府始終踐行兩山理念,興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學規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推進礦業權規模經營、礦山智慧化管理、礦業產業鏈裂變、礦地和諧與共建,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礦興縣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礦業權規模經營境內礦產豐富,興山縣委縣政府提出,整合集中配置優質資源,實行礦山規模化經營,才能做強做大礦業產業。在整合優質礦產向大中型采選加研一體化企業集中過程中,同步開展小散亂礦山關閉退出,先后關停資源狀況不佳、單一賣原礦、安全環保隱患突出的煤礦、飾面石材、采石場等20余家。
礦山智慧化管理全力支持企業解決數字化礦山建設過程中信息孤島和可視化控制等難題,成為湖北省內數字化礦山建設新標桿。始終瞄準世界磷化工前沿技術,先后斥資近億元對磷礦開采進行規劃設計,全面推行全層開采回采工藝,自主研發的“復雜地質條件下厚大緩傾斜磷礦體安全高效開采關鍵技術”,一舉破解了特厚大礦體開采世界性難題,并榮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礦山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礦山全部建立信息化管控平臺,在樹崆坪磷礦投資5000多萬元建立了集VR可視化、智能通風、臺車遠程控制系統、云視訊平臺、人員定位、智慧物流為一體的礦山安全生產綜合管控中心;塘埡礦山投資1500余萬元建設了包括數據采集與處理中心、三維數字采礦軟件系統、礦山生產管理系統、三維管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邊坡監測系統的“一個中心+五個系統”智能化礦山。
礦業產業鏈裂變
興山縣委縣政府分析國際國內市場,面向全球化發展前沿和區域發展需求,支持興發集團牽頭,成功組建由多位院士領銜的湖北三峽實驗室,將聚焦微電子關鍵化學品、磷基高端化學品、硅系基礎化學品、綠色化工過程強化、化工高效裝備與智能控制等五大研究方向,致力于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綠色化工創新中心。
礦地和諧與共建
礦山企業通過主導產業帶動地方勞務、物流運輸等配套服務,每年為地方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投資2億多元在興山、保康等地修建鄉村公路13條總里程150公里,解決了農民出行難問題。興發等礦山企業聯合出資1000多萬元在興山縣設立了扶貧專項基金,幫助2個村、17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以樹崆坪、茅草坪、龍頭坪、龍口、安橋河五個對口幫扶村為重點,投資5000多萬元對示范區內2萬余畝低效土地及因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了綜合整治,通過產銷對接、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等多種形式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產業支撐。縣政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從項目規劃、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以縣內國有企業為核心,民營礦山企業轉型升級,推進縣域打造昭君文化旅游目的地、大三峽神農架生態旅游集散地。重點打造昭君村、榛子原野、云棲谷、巖上茶居、蘇維埃政府遺址等特色旅游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企地共享發展,實現礦業反哺農業、旅游業。
科技創新是綠色礦業的根本途徑
規劃指導全縣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采礦選礦技術創新,為解決原有地表廢渣堆積問題,創新井下采空區回填,井下生產掘進廢石充填采空區等方法,實現廢石不出井。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吃干榨盡,切實提高礦產附加值,又減少了林地的占用破壞,保護了生態,形成了良性循環。
模式創新是產業強鏈的重要保障
2004年,興山縣委提出,為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企業要走出去發展。“興發”要飛出去!興山縣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后,提出“項目共建、產業共育、環保共擔、稅收共享”的“飛地經濟”模式。如今,興山縣在宜昌高新區、猇亭區和宜都市有三大基地,兩萬多畝飛地園區,省外有12個基地。飛地園區成為“產品高端化、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平臺。“飛地經濟”是興山縣最具膽略的決策,不走出大山,興發集團沒有今天。目前磷礦企業、石材企業、石墨企業等均實現加工生產、營銷、科研等方面生產要素國際國內統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國際國內統一大市場。
規模經營是礦業經濟的核心依托
推動礦產資源規模開發和集約利用,加快推進傳統礦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引導和支持生產要素聚集,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提高礦業產業規模化,依托資源做大做強礦業經濟。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在一定意義上直接決定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共贏。政府與企業共謀轉型、協同推進,也正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