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道網》聚焦:湖北長陽讓“荒山坡”流金淌銀
有農諺:“伏天熱得狠,豐收才有準。”剛入頭伏,烈日當空,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泉水灣村,一處連片300畝的黃豆苗在夏風中搖曳生姿,陽光透過豆苗,在肥沃的土地上折射出斑駁的影子,如詩又如畫……

黃豆苗茁壯生長
然而幾個月前,這里還是漫山布滿荊棘、雜草灌木叢生,被人們定義為“一塊瘠土養不活一家人”。
“這里原來是一塊當年家庭聯產責任制沒人要的地,成了村里的‘公山’,不知做什么好。”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泉水灣村黨支部書記向前進道出曾經的無奈。
“公山”變“荒山”,對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水灣村來說實在可惜。今年2月,鎮村兩級果斷出擊,采用集體投資,引導村民共墾等方式,清灌木、割雜草,將土地開墾出來,全部種上了黃豆。“按照測算的土壤肥力,根據目前的長勢,保守估計可以收獲50000斤黃豆。”資丘鎮泉水灣村黨支部書記向前進算了一筆賬,“按照中等市場價格計算,收入可以超過10萬元,不僅將土地進行了有效利用,還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村集體收入。”

復耕后的流出耕地
泉水灣村的做法在當地已經不是個案,為防止耕地流出和“非農化”“非糧化”,當地引導農民將流出耕地復耕復種,完善排灌、輸配電、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等方式,提高耕地地力和產出水平,因地制宜,分類制定整改措施,讓流失耕地變良田。
“截至7月上旬,資丘鎮復耕復種玉米、黃豆、芝麻等糧食作物面積約4500畝,可實現糧食產量3000噸。”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人民政府農業辦公室負責人張飛云介紹。

復耕復種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耕地流出整改工作縱深推進,縣、鎮、村三級還通過鼓勵無勞動力的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對農田開墾、農機購置、種子采購等方面給予補貼,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指導,讓長期無人耕種的土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寸土寸金 流金淌銀
“持續嚴守耕地紅線,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市場主體,帶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人民政府鎮長魏濤表示,將進一步引導廣大農民和土地流轉主體合理利用土地,增強耕地保護意識,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土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