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天麻大戶回村“拍地”建廠
8月6日,宜昌市夷陵區(qū)下堡坪鄉(xiāng)下堡坪村,群山圍合的一塊平地上,一棟兩層樓的廠房拔地而起,另一棟正在施工。
在家鄉(xiāng)建工廠,張祥東盼了10年。
天麻是一種中藥材,下堡坪被譽為“中國天麻之鄉(xiāng)”,全鄉(xiāng)有天麻加工廠189家,種植面積5.4萬畝。
2012年,張祥東從上海返鄉(xiāng),成立狀元天麻專業(yè)合作社,帶動308戶村民種植天麻。他將家里200平方米的雜屋、車庫改建成天麻初加工工廠,仍無法滿足需求。
2014年,張祥東向村里提出擴大生產規(guī)模,建設一棟集初加工和員工生活于一體的廠房。
有投資,村里求之不得,可選址遇到問題——村里沒有適合建廠的大塊土地,政策也不允許動建。
“農村集體土地不能上市交易,市場主體拿不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村黨支部書記陳道峰說,村里曾想為張祥東開辟一塊田間設施農業(yè)用地,用來建設簡易廠房,但終因政策和條件限制作罷。
在村里建廠的計劃暫時擱置,但張祥東沒有停下腳步。他將目光投向省外,在適合種植天麻的云南、貴州等地發(fā)展了30多個生產基地。
2020年,張祥東成立宜昌鑫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投資2000萬元在下堡坪村建設生物藥材科創(chuàng)項目,“這次不止一棟樓,我要建4棟,除了初加工,還有育種車間和深加工車間”。
但用地問題依然難解。村里與張祥東商議,以流轉的方式向村集體租賃8畝地,地上建筑物由張祥東出資,但不掛他的名字,只能以村集體的名義建設。
經估算,項目整體建設費用在1000萬元左右。上千萬元的資產不在自己名下,張祥東心里有點打鼓。
轉機來自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去年3月,夷陵區(qū)成為全省13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地區(qū)之一。在符合規(guī)劃條件、產業(yè)準入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前提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交易,且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這項改革為農村閑置土地松綁,激發(fā)市場活力。
下堡坪村召開村民大會,以超過三分之二的支持率,決定將這塊土地掛牌上市。
去年12月28日,在夷陵區(qū)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宜昌鑫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95.57萬元拍下下堡坪村5826.34平方米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
“沉睡的村集體資產盤活了。”陳道峰認為,這次交易一舉多得,企業(yè)得到生產要素,村里獲得收益,村民們已商議好,準備將凈收益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等公共建設。
以出讓方式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轉讓或抵押,張祥東之前苦惱的銀行貸款抵押、固定資產證明等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推動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深化土地改革是一個關鍵。夷陵區(qū)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局長陶安華介紹,該區(qū)入選試點后,去年底就有兩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交易。隨著交易規(guī)則完善,農村用地市場肯定會逐漸活躍。
今年,夷陵區(qū)又發(fā)布了10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拍賣公告,合計106.37畝,將于8月下旬組織開展公開拍賣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