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縣“4+5+3”思路破局 低效用地煥新顏
遠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不斷探索低效用地再開發創新做法,梳理堵點難點,逐一優化政策工具,提煉多元化盤活改造模式,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節約配置和利益多方共享,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低效用地再開發“遠安案例”。
“四個機制”精準認定
統一標準。制定遠安縣低效用地調查認定標準,對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進行評價,為建立低效用地數據庫、編制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實施提供支撐。
正負引導。制定“必選清單+豁免清單”剛彈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盤活布局散亂、利用低效、用途不合理、建筑危舊、設施落后等嚴重制約高質量發展的低效建設用地為突破口,同時,統籌考慮老舊小區、危舊房改造和“三線”建設工業遺存保護、“軍工+化工”兩大主導產業延鏈強鏈及農產品初加工等因素,兼顧“護民生、護產業、護文脈”、平衡各方利益穩妥慎重推進。
量性結合。圍繞產業業態、畝均稅收、國土空間規劃、安全生產和環保要求等情況進行專題研究、準確界定,采用座談會、參與式訪談、問卷調查、實地踏勘等方式,邀請測量、評估等第三方機構參與,精準測定企業投資完成情況、未動工開發面積,實現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確保低效用地排查結果合情合理合法。
校核修正。通過土地供應、不動產登記、工商登記、納稅記錄、用水、用電記錄等信息,組織工業園區、發展和改革、經信、財政、住房建設和更新、統計、生態環境、稅務、城投等部門協同配合,對調查成果進行檢驗印證,下發各鄉鎮推進校核修正工作,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增強調查數據的可信度和相互印證關系。
通過排查摸底,最終初步認定全縣低效用地43塊,1792.67畝,其中,低效工業用地32塊,面積1773.81畝;低效居住用地2塊,面積9.16畝;低效村莊用地9塊,面積9.71畝。
“五個一批”多元改造
公益利用轉換一批。一是賡續歷史文脈。立足遠安縣作為中國“三線”建設的誕生地、是整個“三線”建設的重要歷史見證和典型代表的資源優勢,利用“三線”建設工業遺存,建立清單,堅持政府主導,改造老舊廠房,注入現代新時尚元素,推進歷史記憶傳承、提升工業文創旅游,打造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三線”故事、弘揚航天精神的教育基地,形成城市文旅新地標。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利用企業低效用地及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城市“邊角料”完善社區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開展停車惠民三年專項行動,在城區新建停車場14個,面積167990.76平方米,泊位數達到3111個;因地制宜規劃布局口袋公園,2022年至2023年推進建設“口袋公園”項目8個,面積46411平方米,補齊民生短板,提高生活品質,提升城市顏值。
騰退出清收儲一批。充分利用收儲低效用地、實現“騰籠換鳥”這一治理低效用地的有力手段,探索多類型的土地收儲模式,解決儲備資金籌措難、地方財政壓力大難題。一是探索開展掛賬收儲。先將土地使用權收回,待土地整理完成并公開出讓后向原土地權屬人支付征收補償;二是落實全省關于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政策開展土地儲備工作、盤活存量閑置土地的文件精神,積極開展土地儲備專項債券項目申報工作,發揮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土地儲備和盤活存量閑置土地工作的重要作用。現已完成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的土地儲備項目及資金計劃申報工作,涉及土地30宗1470.6畝,擬收儲金額6.2531億元。
優化供應推介一批。一是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創新“土地+礦產”模式,在收回一宗58.02畝閑置低效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后重新組織出讓,以“捆綁”方式成功完成“馬鞍山制堿用灰巖礦采礦權+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步配置、組合供應。二是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規范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流程,推動信息公開、健全監管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承接用地企業,加速低效用地的流轉和盤活。宜昌金五環機械有限公司因項目停滯、企業無意再發展,土地一直處于荒棄閑置狀態,通過引進宜昌遠宏鋼化玻璃有限公司對該宗低效用地整體出讓、建設鋼化玻璃加工及鈦合金窄邊門生產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年上繳稅收約15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50個,被評為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的典型案例;靈活采用租讓結合方式,推動湖北泓康藥業有限公司低效用地通過長期租賃,吸引襄宜高速建設項目、湖北賢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宜昌天安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遠安縣鑫磊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順利入駐;其中賢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作為以食用菌、木耳等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的外貿企業其產品遠銷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2022年—2023年平均年香菇出口1.5億—1.6億,成為全縣的明星企業。宜昌楚漢風木業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以木雕工藝品加工銷售、木制品加工銷售、家具加工銷售等為主營項目的生產企業,后因市場影響處于停產狀態,通過積極推介閑置土地和廠房信息,宜昌旺太新建材有限公司以租賃方式順利入駐,使閑置廠房得到有效利用,同時幫助企業降低建設成本。
改變用途調整一批。推動土地用途合理轉換,允許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調整土地用途,研究原土地使用權人申請改變土地用途、簽訂變更協議的途徑、完善低效用地再開發地價計收補繳標準。遠安縣金典物流有限公司原土地用途為倉儲用地,因經營不佳,處于停產停業狀態,申請將倉儲用途變更為商服用地,在重新簽訂土地出讓合同補繳土地出讓金后,成功招引某品牌酒店,利用閑置房產成功轉型建設酒店。
府院聯動松綁一批。加強與司法部門的溝通聯系,鼓勵國有平臺公司收購處置不良資產達到盤活閑置土地目的。遠安縣棲鳳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公開競拍方式取得宜昌市交通銀行對湖北泓康藥業有限公司的主債權及從權利,為解除其宿舍樓及附屬土地的查封和抵押掃清障礙,成為依靠府院聯動推動閑置土地盡快變現的成功案例。
“三個優化”保障有力
優化行政審批。以審批改革為突破口,創新開展土地使用權預告登記和分割登記轉讓改革模式。為解決湖北吉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土地閑置風險,首次采用土地使用權預告登記方式,按照“先投入后轉讓”原則,在湖北吉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和承接企業湖北和遠氣體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后,為湖北和遠氣體股份有限公司辦理預告登記,憑預告登記證明申請辦理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等手續,加速項目落地;探索開展分割轉讓登記服務,合理編制分割方案,辦理分割變更登記,為不動產抵押融資和轉讓租售提供更為靈活、便捷的途徑。
優化技術手段。加強技術賦能、系統支撐。應用遙感影像識別、大數據空間分析等信息技術手段輔助開展低效用地的摸底調查,形成低效用地數據庫,按程序上報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利用無人機巡查發現閑置土地線索、進行動態監測。
優化考核機制。健全增存聯動考核機制。建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與低效用地盤活掛鉤考核制度。根據市級下達的年度存量低效盤活考核目標,分發各鄉鎮年度存量低效盤活任務;根據當年度盤活低效用地規模,確定下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