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舊三線”蝶變“新三線”
遠安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老工業廠區、礦區上演“變形記”,實現“綠美精”轉變,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家園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徑、打造新高地。
“老三線”變“文旅線”
改造工業遺產,把握文旅資源。2019年,遠安縣“三線”航天066基地舊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成功入選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涵蓋066基地機關舊址片區和紅峰廠區等。為充分利用這一珍貴的工業遺產,遠安縣積極構建“工業遺址+文旅”新業態,設計打造包括066基地歷史館、機關大樓、通訊樓、資料樓、導彈模型展列廳以及瞻仰老一輩“三線”人杰出代表、總設計師王振華銅像的游覽路線,以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三線故事、弘揚航天精神,讓破舊的老廠區重新煥發活力、成為文旅新地標。
“光灰線”變“補給線”
把建設綠色生態礦山作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任務,推動礦區環境得到全面提升。遠安縣棲鳳新材料有限公司泥水灰巖礦堅持邊開采、邊修復,投資800余萬元開展生態修復,及時復墾利用損毀土地、削整穩固邊坡、鋪設溝渠完善灌溉排水系統、開展綠化植樹、對礦區道路進行硬化、灑水抑塵,有效控制污染風險和水土流失。通過對礦區棄土場進行土地復墾增加耕地面積120余畝,往日揚塵漫天的礦山棄土場被成功打造成礦區職工的“菜籃子”“后花園”。2024年,該礦區依靠復墾土地種植玉米、油料作物和蔬菜,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8萬元,解決了礦區40余名職工日常蔬菜供應,帶動附近農民短期就業10余人,為農民增加收入總計4萬余元,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
“黑粗線”變“新干線”
對廢棄礦山實施產業導入、進行轉型發展,打造農業生態種植新業態,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茅坪場鎮白云村曾是知名的煤礦村,鼎盛時期全村擁有煤礦企業16家。自2018年全縣煤礦企業關停并轉以后,往日“黑粗重”的煤礦礦區“棄黑追綠”,通過對廢棄礦山復土植綠、渣場整治,建立起獼猴桃種植基地,大力發展獼猴桃特色水果種植,現如今全村獼猴桃種植規模已達1000余畝,并帶動農家樂及民宿發展,為村民創造再就業機會,成功實現從吃“資源飯”到“生態飯”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