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市局:筑牢地災防護墻,守護群眾安全線
當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保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感,錨定責任落實、監測預警、綜合防治“三抓手”,筑牢我市地質災害立體“防護墻”。
一、狠抓責任,凝聚工作合力。一是履行屬地管理責任。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督促“四位一體”網格員66人落實巡查監管責任。二是強化“三管三必須”防御機制。做好行業領域工作,指導工程建設單位嚴格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三是深化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累計出動巡排查人員825人(次),排查隱患點943處(次),發現隱患9處,重點對在冊隱患點、人口集聚區和重點項目區域等進行拉網式排查。當前,全市在冊的78處(滑坡46處,崩塌5處,不穩定斜坡21處,地面塌陷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相對穩定。
二、重抓監測,強化地災預警。一是加強聯合會商研判。與市氣象、水利湖泊部門做好氣象、水情預警預報,自然資源、應急部門結合氣象、水情信息做好地質災害風險預警預報。累計預警11次,發布預警信息715條。二是健全網格化管理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落實轄區(部門行業領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全面更新隱患點“兩卡一案”。三是強化一線“哨兵”、“橋頭堡”作用。通過63次電話抽查、“四不兩直”等方式夯實“叫應”、“響應”機制落實、落地。
三、狠抓防治,推進體系建設。一是落實“項目建設年”工作安排。嚴格執行“五制”項目管理規定,加快推進已完工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終驗和資金撥付。加強對上協調,積極爭取2026年地質災害排危除險項目獲批。二是積極推進“隱患點+風險區”雙控體系建設。在地質災害風險普查、精細化調查等技術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收集全市地勘資料,明確風險區劃分。三是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對隱患點實施監測。在78處隱患點設置專業監測點59處,設備203臺,專業監測覆蓋率達75.64%,有效保障隱患點24小時在線監測。聘請“群測群防員”,并嚴格落實“三查制度”(雨前巡查、雨中排查、雨后核查),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四是加強宣傳培訓及應急演練。組織開展“七進”(進企業、進工地、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培訓。開展集中培訓演練各10場,完成了在冊78處隱患點“屋場式”應急演練,覆蓋率達100%,累計參加演練人數達968人,發放宣傳資料1941份。將安全防范知識宣傳到戶,植根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