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總體規劃
宜昌市城市原總體規劃(1992—2010)概況
我市原城市總體規劃是1993年由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的。規劃期限近期到2000年,遠期到2010年。1994年省政府辦公廳以鄂政辦函[1994]104號文件批準實施。
總體規劃確定宜昌市為全國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鄂西南經濟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的港口城市之一。
根據宜昌市發展定位,結合宜昌市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堅持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宜昌市域以快速交通干道為紐帶,把市中心區與各縣市、鄉鎮連為一體,逐步形成以中心區為核心、以長陽、當陽、秭歸、宜都、枝江等次中心區為支點的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成中心區、次中心區、小城鎮三大等級結構一體化發展 的市域城鎮體系和以快速交通相連的集群式城鎮群,到2010年宜昌市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0%。
宜昌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包括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3個區和三斗坪、樂天溪、小溪塔、橋邊、艾家、猇亭、龍泉土門和紅花套8個鎮,規劃面積1623平方公里。至2010年,城市規劃區人口110萬人。
城市空間結構采用“沿江雙邊組團式”規劃結構,城市建設以江北為主,同時開發江南沿江地帶,通過長江公路大橋與夷陵長江大橋,加強兩岸聯系,形成沿江建設的城市形態。
西陵區重點完善商貿金融、科技信息、旅游服務功能,形成全市政治、文化、商貿服務中心。
伍家崗區重點完善倉儲、工業、交通、批發市場、蔬菜農副基地等城市功能。
點軍區重點發展休閑居住、高耗電的加工工業、高效農業以及生態觀光旅游業。
猇亭區作為宜昌市未來發展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電的重點工業區和城市對外交通樞紐之一。
宜昌開發區作為大城市建設的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夷陵區著重抓住"三峽牌",大力開展對口支援項目建設,發展輕型工業、旅游業和科教產業,是直接為三峽工程服務的新城區。
三峽壩區及周邊城鎮依托三峽大壩、葛洲壩和長江三峽西陵峽("兩壩一峽"),重點發展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