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勇擔當 大城建設創一流(三峽晚報)

“十二五”期間,市住建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地以政策為驅動,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促發展,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市建筑業、房地產業以及勘察設計取得豐碩成果。
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緊要關頭,全市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會今天隆重召開。未來五年,宜昌工程建設管理將推出哪些新舉措,打造建筑業為全市支柱產業,住建委將如何發力?本報記者將為讀者一一解讀。
“數”說“十二五”,震撼人心

身處大城建設濃濃氛圍之中的普通百姓,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子里,常會忘記建筑工人的汗水;看到飛架南北的至喜長江大橋,很難想象施工的艱難與不易。建筑業似乎與我們息息相關卻又不明就里。一組數據可以看到全市建筑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累累碩果:
產業貢獻持續加大。5年全市累計完成建筑業產值3419億元,年均增長13.6%,是“十一五”的2.7倍;建筑業增加值累計完成726億,高于GDP增幅近4個百分點;全市建筑業企業累計上繳稅金139.6億,占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的10%以上;房地產投資由136.55億元增長到十二五末的185.91億元,年均增速8.02%,房地產業增加值由67.25億元增長到十二五末的105億元,年均增長9.82%,房地產業相關稅收收入由24.82億元增長到期末的85.84億元;勘察設計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40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55倍。
行業地位顯著提高。“十二五”期間,我市工程建設總體水平一直處于全省領先水平,被省建設廳評價為“全省建管學宜昌”。截至目前,在宜從事建筑施工的企業達到645家,本地施工總承包企業達到266家,本地一級企業達到12家,湖北廣盛躋身全省建筑業聯盟,湖北益通成功在“新三板”掛牌。房地產開發企業達到318家,其中一級企業1家,二級企業22家。勘察設計企業達到65家,其中甲級5家。全市共有工程監理企業40家、檢測機構13家、造價咨詢機構45家、工程招標代理機構35家參與工程建設。全市創全國市政金杯獎4項、全國建筑工程裝飾獎5項、省優質工程“楚天杯”獎51項、省建筑結構優質工程獎120項,獲獎總數穩居省內同等城市第一。
建設品質穩步提升。市住建委始終堅持“百年建筑、終極產品”理念,打造了等一大批質量過硬、水準一流的精品亮點工程。至喜長江大橋、奧體中心、三峽職教園、規劃館、北辰明珠、九安城、中建宜昌之星、碧桂園、恒大帝景等工程漸漸走進我們的視野。綠色建筑突破發展,面積達到237萬㎡,打造了四個“全省之首”(職教園成為首個綠色建筑全覆蓋的校園,規劃展覽館成為全省地級市首個三星級綠色建筑,歐萊雅天美工廠成為首個綠色工業建筑,創建4個“省級示范項目”,數量位居全省首位。)。
成績來之不易,大城建設任重道遠。
時不我待,打造支柱產業
省委“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建設國家級三峽經濟樞紐新區、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峽城市群以及完善三峽樞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多個關系宜昌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事項;市委“135”戰略體系布局中提出,到“十三五”末,宜昌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將達到300平方公里,未來五年將是宜昌城市建設大發展、大投入時期。“十三五”城建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7000億元。今年,城區計劃安排城建項目400多個,總投資2500多億,年度計劃安排資金600多億,項目總數和規模都將再創歷史新高,這對宜昌建設工程管理者和廣大建設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完成這一任務,可以說是重任在肩,時不我待。
房地產業將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加強建設用地和房地產供應的分類調控、打通商品房與保障房通道、完善購租并舉的相關制度、提高產業集中度;改善金融環境,積極爭取金融部門對開發企業開發貸款的支持力度,擴大市場化融資渠道;引導企業豐富產品類型,突出產品特色,提供更多符合群眾需求的產品。
建筑業積極推進產業現代化。產業現代化已成為趨勢,記者了解到,今年各地都將開展試點示范,在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資項目中,選擇一定比例采取新型建筑工業化方式建設,并鼓勵商品房建設項目開展試點工作。今年宜昌還將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建筑產業現代化。
勘察設計業通過不斷的發展,持續提升行業競爭力,形成規模壯大、產業集聚、管理規范、機制靈活、特色鮮明、人才輩出的發展格局;打造一批在全省范圍內具有美譽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質量過硬設計品牌,行業的區域影響力、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真正落實“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理念,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真心服務市場主體,支持企業“強強聯合、借船出海”,共同開拓市外、省外、境外市場;支持本土企業以PPP模式等參與宜昌大城建設,擴大在宜市場份額;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建筑企業多元化發展,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整合資源、壯大實力,形成總承包企業“大而強”,專業承包企業“專而精”的合理結構。
與時俱進,提高行業管理水平
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開發建設全過程監管,做好房地產項目風險預警和防控工作,確保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區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建設的落實,減少商品房竣工交付使用過程中的矛盾和糾紛,切實維護商品房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加大對建筑業的管理。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將分階段逐步推廣到全市。今年開始,將擴大試點范圍,向一級及以上資質企業和一定規模的項目延伸、向縣市拓展,促進全市施工企業和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水平均衡發展、穩步提高。檢測是確保質量的關鍵環節,市住建委將抓緊研究制定新形勢下檢測市場監管方法,建立健全與之適應的監督管理體制和自律性運行機制。
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全面推動宜昌建筑施工企業和施工項目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工作,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信用管理體系,全面執行安全生產不良行為記錄和“黑名單”制度。持續深入開展施工揚塵治理。各主管部門要建立文明施工長效管理機制,納入企業誠信管理,引導企業自覺重視現場文明施工管理。

進一步提升勘察設計科技水平。要以全省施工圖審查市場開放為契機,規范審查備案管理,促進全市圖審服務進一步提速增效。要通過自主研發、聯合創新、應用創新等多種手段提高勘察設計企業核心技術能力,促進宜昌勘察設計做專、做精、做細。努力在發展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以互聯網+為手段,促進行業服務能力與水平提高
“十三五”期間,市住建委將以“互聯網+”為手段,促進行業服務能力與水平提高,推進行業管理與服務的優化。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加強評價結果應用,免費開放給社會自由查詢,提高誠信體系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為深入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將同步修改和完善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提高信用評價在工程招投標中的分值比重。下一步,要加快推進綜合監管系統二次升級,完成與湖北省一體化平臺的對接,鞏固和擴大既有成果。還要積極推進綜合監管系統向縣市區全面延伸,加快實現市域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綜合聯動監管模式。外來企業市場行為也要納入誠信體系及建設行業綜合監管范圍,實行“同城同管”。今后,將逐步推進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與工商、稅務等部門對接,實現數據共享,拓展誠信平臺的應用范圍。
做好審批服務工作,切實改變過去以管為主的思維方式,從重管理向管理和服務并重轉變,加快簡政放權,推動行政審批提速增效。積極推進建筑勞務用工實名制管理,利用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平臺,將企業工資支付行為納入平臺統一管理,實行施工現場維權信息公示制度,防止民工工資拖欠行為的發生。
大城崛起,建管擔當。在全市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鏗鏘鼓點聲中,在“十三五”壯麗開局之際,市住建委已經踏上新的征程,為宜昌這座現代之城、魅力之城書寫更加壯麗輝煌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