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城并存、近代風云

1912-1949年。兩城并存,近代風云。
1914年國民政府對宜昌的城市格局做出了新的規劃,夷陵古城和峽江新城兩城共存,形成了峽江民居、萬國建筑、民國風情相融合的城市新面貌。這一時期的宜昌被稱為小武昌,可見之繁華與興旺。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日益西進。1938年10月至11月期間,時任民生公司總經理的盧作孚指揮船隊,在宜昌千萬名碼頭工人和民眾的幫助下,搶運了大批工礦設備、軍火物資和工商人員入川,這一“西遷”壯舉被稱為“宜昌大轉運”。
1943年5月,日軍溯長江西上,直取中國的抗日根據地四川,地扼三峽中游的石牌要塞首當其沖,此役國軍以十五萬人面對日軍十萬人的進攻,連日血戰,最終擊退了日軍,粉碎了日軍企圖占領石牌進而威脅重慶的戰略企圖。在大戰開始的前一天第十一師師長胡璉向全軍許諾"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顯示了抗日戰士們英勇殺敵,無所畏懼的大無畏精神。石牌保衛戰是國民黨軍隊以弱勝強并且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石牌保衛戰的意義極其重大,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宜昌保衛戰

1938年至1940年,日軍先后對宜昌進行多次大規模轟炸。作為川東鄂西的門戶,宜昌經歷了棗宜會戰鄂西會戰之石牌保衛戰,城市在戰火中毀壞嚴重。為了銘記歷史,工作人員根據歷史記載和石牌地區的現狀進行了1:1戰爭場景復原,力求還原那場戰爭的悲壯。
環城南路歷史文化風貌區


您現在來到的是歷史街區。環城南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是城市文脈的延續和傳承,承載著宜昌市民的歷史記憶。項目位于沿江大道、環城南路、學院街的合圍區域,項目規模與成都寬窄巷子相仿,相當于兩個上海新天地的大小。從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目主要采用吊腳樓和峽江民居的建筑風格。
歷史遺跡
在歷史遺跡展區,您可以看到宜昌現存的歷史遺跡。宜昌開埠后,英、日、德三國先后在宜昌設立領事館。這棟紅色的兩層小洋樓是原英國領事館,建于1892年,如今您依舊可以在紅星路42號尋擬到它的蹤跡。后面的這幅圖是原德國駐宜昌領事館,現為桃花嶺飯店五號樓。
自清代開始,就陸續有外國傳教士進入宜昌,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為主宗。
下方模型展示的是天然塔和楊家老屋。天然塔相傳為晉代郭璞所建,到了明代由于年久失修被拆除,您現在看到的天然塔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它也是宜昌市城區惟一保存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楊家老屋又名黎永志老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位于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老屋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做工規整,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和一定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在抗戰時期,這里是抗日部隊30軍的長江上游江防總指揮部所在地。楊家老屋也是三峽工程壩區紅線內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處清代民居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