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騰飛

自建國以來,宜昌的城市發展經歷了三次跨越式的發展,每一次騰飛所帶來的城市蝶變都被歷史所銘記。下面將為您一一介紹這三次騰飛。

第一次騰飛
第一次騰飛,是因為葛洲壩工程的興建,使得宜昌從一個濱江小城成為了中等城市。葛洲壩水利樞紐,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
第二次騰飛
第二次騰飛,是因為三峽工程的興建,使宜昌從中等城市一躍成為了現代化的大城市。三峽工程壩址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河段,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多項巨大綜合效益。三峽工程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


第三次騰飛
第三次騰飛,是正在建設中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從這幅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中您可以看出,市域構筑“一主五副、一帶四廊”的城鎮空間體系,“一主”為宜昌市中心城區,“五副”包括當陽城區、枝江城區和宜都城區、秭歸縣的茅坪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舟坪鎮,“一帶”為長江城鎮聚合帶,“四廊”包括沿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漁洋河的四條流域城鎮發展廊道。

規劃區形成“一帶三區”的空間結構,即城市主要沿一個長江城鎮聚合帶布局,三區分別為生態城鎮區、核心城鎮區和產業城鎮區。
中心城區形成13個組團,西北側的兩壩一峽旅游功能區借助旅游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旅游服務職能,這是宜旅;中部4個組團:小溪塔街道、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構成的主城功能區是城市帶的核心,以城市綜合服務為主,這是宜居;東南側8個組團:猇亭區、龍泉鎮、鴉鵲嶺鎮、白洋鎮、顧家店鎮、安福寺鎮、紅花套鎮、高壩洲鎮,構成的產業功能區以工業生產和配套服務為主,兼顧產城融合,這是宜業。
宜昌城市空間演變圖

這里展示的是宜昌城市空間演變圖,您可以看到宜昌的城市格局由清末民初的臨江單核內聚逐漸發展到現如今的沿江帶狀多組團,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城市前景在不斷發展。
